“是《广陵散》啊……”王羲之又是听了几个音节听出弹奏的是什么曲目:“这首曲子女子来谈……能弹出意境吗?”
《广陵散》是一首非常激烈的曲子,它有另外一个名字叫《聂政刺韩傀曲》,想要演奏出它应有的意境的确是非常难。
“品味者少矣。”孙绰说的是今天到场的人,才不是为了品味曲目而来,就是全来看热闹的:“图一乐便是。”
文青就是受不了明明很高尚的事情非得搞得很世俗化,他们需要的是真正能够欣赏的人才有资格欣赏,其余人就是看一眼听一耳朵都是在玷污那一件作品。也就是因为他们的这种思想,诸夏的文艺才搞不起来,更没有成为流行。
“言之,你是想让五大名曲全给演奏一遍?”桓温闷闷地看着吕议:“你这样安排可是得罪不少人了。”
其实是十大名曲,分别是《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还有《夕阳箫鼓》一说)、《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但是有些失传了,有些还没创造出来。
如果说汉人对正在演奏的曲目还能带着一些欣赏之心,那些歪果仁就几乎是全听懵了。
不同的国家有自己的流行,不同的民族也有自己的欣赏角度,当前可不是地球村的年代,还没有经历过文化互相交流,培养出属于地球村共同的欣赏品味。
罗马人喜欢的是激昂的音乐,尤其对号声和鼓声情有独钟。
波斯人则是喜欢哀怨一些的音乐,要是既能哀怨又能悠长还能轻快(要求略高),那就是无上的作品。
其余国家和民族大体上是没什么欣赏水平,他们的国度或部落里面“咿咿啊啊”都能算是歌曲。
听不懂没关系,无法品味到曲目的意境更不是问题。
由于汉国的强大,那么汉国必须是什么都显得高大上,他们不懂是因为自己的落后,是自己的精神层次远远低于汉人,一定是自己身上的原因,不是汉人的曲目不好听。
桓温会说吕议得罪人,是有些相当多的知识份子对文艺的认真,延伸出对古老习俗的认可。
音乐在诸夏历来就是神圣的。
上古先秦时期,音乐有着很明确的等级,周天子才能听、诸侯才能听、大夫能够听,他们将音乐和祭祀视为共同重要。
在春秋末期之前,有资格培养乐师的诸侯没几个,甚至是周王室穷了之后都没钱培养乐师,鲁国一直有一套乐师班子都够孔子他老人家吹牛逼的了。
中央体育馆内的音乐声先是一停,随后又重新响彻起来。
“什么情况!?”弗拉维斯很突然地感觉到气氛不对劲:“我怎么……怎么觉得一种身在战场上的感觉?”
“原来不止我有这个错觉?”尤利安发现新的曲目被奏响之后,先是汉人开始变得不对劲,然后是整体的气氛都变得无比诡异:“我总有一种被层层包围的警惕感?”
正在被弹奏的曲目叫《十面埋伏》,与之前另外那些曲目有着根本性质上的不同,之前的那些曲目基本上趋于舒缓,就算是《广陵散》激烈也仅是激烈,但《十面埋伏》听起来真的不一样,尤其是有过军旅生涯的人听来更不一样。
汉人打算将所有使节团包围起来消灭?他们倒是没有往这个方向想。
汉人要是真的想干掉他们,根本用不着费这么大的劲。
“厉害啊!”克谢亚斯现在也是化身咸鱼,脸上满是六六六的表情:“一首曲子能够让整体的气氛转变。”
对于身在中央体育馆的汉人来说,其实也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正在演奏的是什么曲目,他们就是下意识紧绷起情绪,有一种参与到将下方歪果仁包围起来军事行动中的错觉。
能够取得入场券的汉人首先需要有爵位,然后有爵位的汉人基本是有上过战场,他们觉得自己是在参与一场包围战,那么就算不是一场真正的包围战,那么多人紧绷着情绪又是那么的蠢蠢欲动,气氛就形成了。
罗马人和波斯人多少是有些自身底蕴,简单来说就是在这种诡异的气氛下还能撑得住。
其它小国或部落的人可就悲剧了,气氛变得不对劲的第一时间,不知道多少人双腿一软,意志薄弱则是瘫到地上裤裆也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