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眼见的发达的异国,想到自己祖国的衰败、贫弱,和所遭受到的耻辱,则刻骨地刺痛着这些留学青年。</p>
和胡适、赵元任同在康奈尔大学的任鸿隽耳濡目染过美国的强盛后,不由地感慨道:“高楼奇云,蒸汽迷雾,铁路蜿蜒,名城巨镇,类如贯珠……见物质文明之发达,未有不变色却步者。”</p>
那悬如霄壤的落差和反衬,不由得让青年们思考这其中的因由,求寻着中国向前跋涉的出口。</p>
1962年7月,陈衡哲在夫君任鸿隽身后为其撰写的小传中说:“那时在美国的中国学生中,有一部分是受过戊戌变法及庚子国难刺激的,故都抱着‘实业救国’的志愿。”</p>
陈衡哲是1914年秋到美国去读书的。熟悉留学界的情形后,她明显地感觉到,“科学救国”的普遍认识,早已在留学青年们的心中暗潮激荡了。</p>
任鸿隽(1886—1961),字叔永,四川垫江县人,祖籍浙江湖州。1904年,18岁的任鸿隽到巴县参加科举考试,得中秀才。随后,任鸿隽进入重庆府中学堂就读,后留在当地做了一名普通的教师。留学日本时担任孙中山秘书,留学美国时创办了中国科学社。1918年,先后担任了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东南大学副校长、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干事长、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等职务。</p>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与共商建国大计。此后,他热忱参加新政权的建设,尤其在科学教育事业方面,继续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历任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科联常务委员,上海市科联主任委员、上海市科协副主.席,上海科技图书馆馆长和上海图书馆馆长等职。</p>
任鸿隽知识渊博,著述宏富,一生撰写论文、专著和译著300多篇(部),内容相当广泛,涉及化学、物理、生物、教育、政治、文学、科学思想、科学组织管理和科技史研究等多方面。他的学术思想和对科学事业的开拓精神,至今仍为学术界所重视。</p>
陈衡哲(1890—1976),笔名莎菲,祖籍湖南衡山,1914年考取清华留美学额后赴美,先后在美国瓦萨学院 、芝加哥大学学习西洋史、西洋文学,分获学士、硕士学位。</p>
1920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西洋史。1920年9月27日与任鸿隽结婚。后任职于商务印书馆、国立东南大学、四川大学。</p>
著有短篇小说集《小雨点》、 《衡哲散文集》、《文艺复兴史》、《西洋史》及《一个中国女人的自传》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1976年去世;她是我国新文化运动中最早的女学者、作家、诗人,也是我国第一位女教授,有“一代才女”之称。</p>
任鸿隽认为,中国的地理形势同美国相似,其不能强盛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先进的科学。1914年6月,他在《留美学生季报》上发表文章说,自清末以来,吾国虽有数千博士硕士进士翰林,却不过是饰己炫人,为利而学而已,致使中国根本没有一个“为学而学”的学界,这是国家长期衰弱,国人“非愚则谀”的主要原因。在他看来,一个国家的盛衰强弱,与学界之有无成正比。他呼吁:要建立学界,增进知识,懂得科学。其实,这样的观点,在那时,几乎是留美青年所皆有的同感了。</p>
胡适曾经写过一首《睡美人歌》,最足以代表他“西乞医国术”的愿望和爱国主义精神。诗是因为法国拿破仑皇帝的一句话引起的。</p>
拿破仑曾说中国像一头睡狮,将来睡狮醒时,世界都会为之震悚。后来世界上许多人都跟着这样说。胡适却认为“以睡狮喻吾国,不如以睡美人比之之切也”,因为我们是东方的文明古国,将来强盛了,能有所贡献于世界,应该在文物风教方面,而不应在武力方面。</p>
所以,他便写了《睡美人歌》,来“祝吾祖国之前途”。</p>
“东方绝代姿,百年久浓睡。一朝西风起,穿帏侵玉臂。碧海扬洪波,红楼醒佳丽。昔年时世装,长袖高螺髻。可怜梦回日,一一与世戾。画眉异深浅,出门受讪刺。殷勤遣群侍,买珠入城市;东市易宫衣,西市问新制。归来奉佳人,百倍旧姝媚。装成齐起舞,主君寿百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