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穿越架空>三国求生记> 第一百八十三回 始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八十三回 始足(2 / 2)

忙了一阵子年关将至,到腊月二十陆仁就发下话去让大伙儿把村里修路建房之类的事先停一停,再轰走了那几个准“数学老师”,自己回房往床上一躺有气无力的嘀咕道:“就先这样吧。累死人了啦!”

累归累。陆仁心里却知道累地值。按他地想法。这族宗族统一性地教育会为家族大规模的培养出人才,一但见效并流传出去,其他的世家就势必会效仿。

谁都知道人才是成事的根本,而有着众多优秀人才的家族无疑就会是强大的家族。因此但凡是有远见的宗主都会重视这种能为家族提供优秀人才地方法。其实这种方法老早就有家族在使用,像荀氏的颖川书院就是一例。之所以说是效仿,指的并不是人才的培养方式,而是这种教育方式的维持方式。即陆仁这种“陆氏义务教育”的经济提供方式!

那时的读书学习可以说是士族的专利,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你没钱读不了!笔、墨、竹(纸还没有推广,帛又太昂贵)、砚,哪一样不要钱?再加上书院地维持、教书先生们地生活用度,这些都是要学生们掏腰包的。当然,也有些大家名儒本身家境富裕,不在乎这些或是为了自身名望之类的因素会免费收几个寒门士子当学生(刘备是卢植地学生就是一例,只是卢植并不怎么喜欢刘备这个学生。会不会是与刘备太穷有点关系?纯属说笑哈)。但那必竟是极少数。真正由家族拿钱出来兴办并且维持书院的运作,这种情况据陆仁的所知根本就没有。就算是同族之人,拿不出学费因而没能读书的也极多。有名的荀氏都有不少这样的情况。

陆仁所做的就是想打破这种情况。把学费支出从个人的经济担子上转交到家族上来,但他为什么要这样?

家族想要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能维持得了人才培养上的支出,就势必要进一步的从增强家族经济实力上来着手。而增强家族经济实力又要如何去做?单凭当官的几个头面人物?凭那几亩地种出来的粮食?远远不够吧?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传统的地主官僚型转变成商业集团型(瓶子在这里ps一下,怎么会突然想出这种词来?),只有这样才能为家族提供强大的财力。

再反过来,家族本来只是为了培养人才而重视商业,但是当人才培养成型时也会发现同时拥有了强大的财力,而大量优秀人才的涌现又能令家族的实力大幅度提升。再把这些人才投入到相应的领域里去……这就是一种良性循环。

陆仁作过这样的设想,陆氏宗族从自己这里开始使用这种短时间内看不到什么效果的方法,只要自己的后人维持下去,大概三到五代人,陆氏就会出现足以傲视天下的家族人才优势,到那时陆氏一族无论在任何方面都强过其他家族太多。而其他的家族只要一意识到这种重视商业,并利用家族财富来培养人才的好处时,自然就会纷纷取用。

再进一步,当时的社会主流格局就是家族型。当一个又一个的家族转成商业集团型,紧跟而来的就是整个民族的观念改变。到那时君王们再想搬那套变味的儒家思想出来愚民恐怕就已经没什么用了,随之而来的就会是一个商业帝国的形成。

不过陆仁也有想过,历史上的唐、宋其实就属于商业帝国,只不过“帝国”不够彻底,最终却还是走上败落。为什么会如此?陆仁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社会学家,唯一能想到的应该还是那句“绝对的权力带来了绝对的”,对此陆仁还却想不出什么解决的方法。而且在这样的时代推行民主显然不太现实。陆仁心中有一个退而求其次的腹案,只是他自己都还没能完全把握到该如何去做。

……

有人可能会问了,周瑜在柴桑,也一心想帮孙权招纳陆仁,似乎还用出过想逼陆仁投奔孙权的阴招,那陆仁为什么不老实一点,到了柴桑还这么大摇大摆的?

其实陆仁早就想过,真要瞒是肯定瞒不住的,周瑜那是什么人?与其躲躲闪闪,不如干脆一点亮出相来,作出一副合格的宗主的样子。不管谁来召,一律往外推!柴桑这里的情况又不像荆襄,好歹自己有个宗族在这里撑腰,就是不出仕孙权也奈何不了他。要是孙权敢用强,哼哼……貌似你孙权境内的山越之乱还没解决,没什么功夫管我吧?

这段时间周瑜来拜访过几次,言语中也有旁敲侧击的想邀请陆仁出仕孙权,都被陆仁给推掉了,对此周瑜还真的有些无可奈何。当初周瑜是想在盐粮交易上动点手脚,以“陆仁贩卖粮米给刘表的死对头将养士卒”一事来激怒刘表对陆仁动手,逼得陆仁无处安身的时候江东再卖点人情给陆仁。而那时陆仁两地间的商路已断,又欠了江东的人情,就只有出仕一途可走。不过现在陆仁显然是没有中计,似乎是用了别的什么方法避开了刘表,周瑜一时间就没别的办法了——周瑜是帅才,却不是能够收拢人心的枭雄。而且铁了心不出仕,又有后台撑腰的陆仁,你周瑜总不能真的杀了他吧?再说陆仁又不是诸葛亮,对江东而言并没有什么危险,也没必要杀。还是想别的办法更好一点。

陆仁在柴桑,就这样热热闹闹,却又平平静静的到了建安九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