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现在为止,所有人不知道这次的考试题目,这是刘协根据前世的经验想出来的办法。
严格考题,严格考试,严格评卷,严格考查。
大约半个时辰,七千余名考生全部进入考场,在自己的位置上坐好。每个考生身边,有一个宫女和一个太监伺候,只要这个考生有一丁点违规动作,都会被这些宫女和太假发现。
见所有人都准备好了,刘协这才示意黄琬说话。
“诸位,我是黄琬,是这次殿试的主考。奉皇上诏命,宣读考试规则和录取标准。一,不得大声喧哗。二······”
所有的考生和四周的大臣都安静的听着,这是第一次殿试,意义重大,今后如果要选人,这次的做法就是一个参照。
过去的察举制度,的确有很多弊端,如果这样的选任制度占有优势的话,那么,今后这种科考制度,很可能就会代替察举制度。
所以,每个官员都在认真听着:“······字数不足五百为下,文不对题的为下······”
黄琬继续说着一票否决制度,首先,一篇文章写不到五百字的,视为下等,这就规避了那些连字都不认识多少的人被录取。其次,些的文章与题目不统一的为下等,这是规避那些先把稿子写好,然后在考场上背下来的人。当然,这种做法也不能完全规避,但是能够猜中刘协心中的题目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这一条也算比较有用。
至于,忠心于国家这种政治要求,都在刘协的考虑范围之内,也算是比较健全的。
黄琬说完,众人一起看向刘协,直到现在为止,刘协的题目还没拿出来,许多大臣们都在猜测,这小皇帝是不是根本没有出题。甚至有人在心中暗笑,等着刘协出丑。
只不过,事实没有往他们想象的方向发展,在黄琬组织好一切过后,刘协轻松的站起来,走到台前:“第一题:《论四牡》,第二题:《治贪策》。”
站在刘协身边的黄琬和蔡邕都有些惊讶,这两题,一题出自《小雅》,原文是四牡騑騑,周道倭迟。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四牡騑騑,啴啴骆马。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启处。翩翩者鵻,载飞载下,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遑将父。翩翩者鵻,载飞载止,集于苞杞。王事靡盬,不遑将母。驾彼四骆,载骤骎骎。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
作者通过诗歌叙写出使在外的官员苦于王事的繁重,无休无止,想念家中父母无法奉养,表达了出对家人的思念,对王事的哀怨。诗以行车途中,感于路途的遥远迂回,兴言王事的繁重,又以鹁鸪鸟的飞歇,暗示自己的处境,中以“岂不怀归”为主旨,反复咏叹,表现了强烈的思归的感情。
诗歌之中提出一个尖锐的矛盾,那就是王事与家事冲突。诗歌的作者虽然表达了思归之情,但是并没有颓废王事的说法。
结合汉朝世家子弟以家族为重,不以朝廷为念的现实。这道题非常有针对性,是挑选士子的分界线。
作为国家选士,如果选出来的人是只为家族的,那么这个国家早晚会分崩离析。
所以这道题既选能也选德,四周的大臣面色各异,特别是那些通过各种手段把自己的子弟塞进殿试的大臣,这时候真想给自己两个耳光,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要是自家的子弟在答卷之中写出什么大逆不道的话来,自己的家族也就走到头了。
第二题《治贪策》,这是要考生想出治理贪腐的办法。
大汉朝贪腐成风,上行下效,以至于清官很难立足。刘协此题,有纳谏的意思。
在黄琬和蔡邕愣神的一瞬间,两边的文武官员开始议论了。有正直的官员,对刘协这两题大位赞赏。也有那些因为没蒙到题目的官员,心中气愤。更有担心自家子弟言辞过激给家族带来灾祸的担忧,五花八门,表现各异。
“安静,羽林军,凡发出声音者,立刻逐出大殿。”刘协对这些官员议论的官员非常反感,这是什么情况,殿试啊,七千多考生在这里,一点没有官员的形象。
考场很快安静下来,黄琬和蔡邕挨个检查考生的试卷,直到每个考生把两道题目写下去为止。
“午时到,开始答题。时间为两个时辰。”黄琬按照刘协的吩咐,提示考生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