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适之听李瑛这么一说,神情不禁为之一动,说道:“殿下此言颇有几分道理,不过朝中老成持重的大臣居多,想要这么快调兵遣将恐怕会遭到他们的阻挠的。”
“哼!朝中的这些个大臣们,有的还不是尸位素餐。尚书大人,你我既是同宗,小王也就托大的说一句,这天下事其实只不过是咱们李家的家事,天下的荣辱与我李氏的兴衰有莫大的关系。他们这些外姓大臣们为什么多加阻挠?主要不还是因为安南天高皇帝远,与他们的利益不发生关系吗?”
“殿下这么一说,老臣倒有几分明白了。想想也是,想当年太祖皇帝时,破高丽、败突厥、降吐蕃,在边境设立安东、安西、安南、安北四大都护府。到如今,也只有安东、安西两府与中央朝廷的联系未失,安南、安北两大都护府名存实亡。”李适之不无感慨的说,他也是李唐王室,对于家族的兴衰也是很看重的,只是以前在朝中一直不得力,年近半百才混了个工部尚书的头衔。如今见李瑛的想法颇有雄心壮志,实在是让他这颗沉寂了许久想建功立业的心又燃了起来。
“安东都护府辖高丽、渤海一带,此处物产丰富,盛产人参、鹿茸、貂皮等特产,而安西都护府则守着通往大秦等国的丝绸之路,商业发达,是以这两个都护府朝廷的大人们比较看重。安南、安北两大都护府相对来说土地贫瘠,没有多少利润可途,当然也就不值得他们关心了。朝廷已有几十年没有正式任命安北都护府都督了吧,可见皇上也知道朝廷对此地的控制力实已无效。李瑛向李适之分析道。
“殿下句句中肯,一语中的呀。”李适之赞赏的说道,不知不觉,二人已来到宣政殿前,便自觉闭口不语,入殿议事。
宣政殿内,天子李隆基穿着玄色团龙袍,一团和气的坐在龙椅上看着位列两边的大臣们,说道:“众位卿家,咱们接着昨天的话头继续说,关于安南都护府发生民变的事情,究竟应该如何处理方为上策?”
“父皇!”坐在左侧的李瑛站起来走到大殿中央向皇帝行礼道:“儿臣有话要说!”
“嗯!瑛儿回来了。”李隆基一边接受太子的行礼一边说道:“瑛儿一路辛苦,还要参加朝会,只是朝中关于安南都护府民变的事情,上下口径不一,你四叔和朕还是想听一听你的意见!”
“父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安南山野小民,竟敢蔑视朝廷,儿臣以为应该出兵讨伐。”李瑛慷慨激昂的说道。
“嗯,太子是属于主战派的。”李隆基看了看下面的众大臣,笑着说道:“不知道诸位卿家谁有不同的意见或是建议说出来听听,畅所欲言,广开言路嘛!”
话音一落,下面议论声一片,众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了几人身上,丞相张九龄、裴光庭、宇文融,中书令张说等。其他人或三五成群,或两两一伙相互商谈。
裴光庭昨天晚上他夫人武氏被召进宫中,他就得到了武惠妃传达的密秘命令,不论李瑛说什么,都与他说相反的,他要出兵,我们就反对;他要反对出兵,我们就提议出兵。
************本**书**首**发**起**点**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