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都市言情>楚霸王在今世> 关于西楚霸王项羽的历史之谜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关于西楚霸王项羽的历史之谜(1 / 2)

 ()

历史之谜:秦末秦朝两大军团为什么没有参与平叛2009年05月23日星期六03:24P.M.所谓秦朝的两大主力军团分别是指30万的北方军团,其主要的任务是抗击匈奴,保卫国界线,其原来的统帅是蒙恬,但是因为秦始皇的突然驾崩,然后赵高趁机联络李斯拥立胡亥、矫诏赐死公子扶苏,逮捕了蒙氏兄弟,派心腹王离统领北方军队,然后秘不发丧,回到了咸阳,又铲除了在朝庭的反对势力,终于使得胡亥登上了二世帝位。

南方军团是指南征南越的50万部队,个人认为其没有参与回援的主要原因有:

1.南方军团的指挥官赵佗确实有反叛独立之心,同时也由于北方军团的指挥官的经历而感到后怕,拒绝执行秦朝廷的指令;

2.南方军团的后勤保障巨大,对于摇摇欲坠的秦帝国来说已经无法支撑,同时各地烽烟四起根本无法保证大军的后勤,因而南方军团选择观望;

3.秦朝的苛政使得上至官吏下至校尉兵士的忠诚度也没有想象中的强大。

同时从时间上看,秦二世登基时间为始皇三十七年七月,而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在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相隔不到一年的时间,在这过去的一年时间内,胡亥赵高等要稳定他们的统治,排除异己,当然原来从属于公子扶苏的北方军团则在控制和改变之列,虽然逮捕了蒙氏兄弟,派心腹王离统领北方军队,但要完全掌握北方军团仍然需要时间,与此同时北方的匈奴虽然在始皇时候被打击并失去了固有的河套地区,但是其军事势力仍在,仍然虎视眈眈的观望着秦朝的领土,因而赵高和秦朝廷面对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使用镇压的部队是修骊山陵墓的刑徒为兵,以少府章邯率兵应战,据测算有将近20万,其实这也对于少府章邯来说实在有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北方军团无法调动,南方军团独立观望的情况下靠这些修陵墓的奴隶们楞是抗击着各地蜂拥而起的起义者。陈胜起义后,旧楚名将项燕之子项梁和梁侄项羽在吴(今江苏苏州)杀掉秦会稽郡守,起兵响应。不久项梁率领八千子弟兵渡江北上,队伍扩大到六七万人,连战获胜。闽越贵族无诸和摇也率领族人,跟着秦番阳令吴芮反秦。原沛县亭长刘邦和一部分刑徒逃亡山泽,也袭击沛令起事,归入项梁军中。项梁立楚怀王之孙为楚王。以后,项梁在定陶败死,秦章邯军转戈北上,渡河击赵。在这个时候,北方军团的将领王离,也率大军由上郡(治今陕西榆林东南)东出,包围了张耳和赵王歇驻守的巨鹿城(今河北平乡境)。北方军团正式加入平叛的战斗中,在围困巨鹿的过程中,北楚王派宋义、项羽救赵,派刘邦西入关中。宋义北至安阳,逗留不进。项羽杀宋义,引兵渡漳河,经过激战,解巨鹿之围,被推为诸侯上将军。以后,秦将章邯率二十万人向他投降。北方军团也大部分被歼灭,剩余部分的戍边部队也在匈奴人的攻击下损失殆尽,匈奴人乘着内地混战重新夺取了河套地区。

这里有个问题可能会想,作为全国当时的精锐而且是富有经验抗击匈奴的北方军团的作战力为什么跟先前有如此巨大的差距,这个本人是这么想的:

1.秦朝廷实行的清洗,作为支持大公子扶苏的主要军事力量,赵高和胡亥当然不会对其放心,因而肯定会有相当大的人员和部队调动,这应该会比较严重的削弱北方军团的战斗力;

2.是上述原因的连锁,在北方军团内部肯定有要为公子扶苏和将军蒙恬报仇或者说跟王离作对的力量,这同样是军队战斗力损伤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

3.原因跟南方军团的原因相同,秦朝的苛政使得上至官吏下至校尉兵士的忠诚度也没有想象中的强大。

4.作战地点大的不同,塞外和中原地带的作战不适合,北方军团面对的是匈奴骑兵战斗力强大,但是面对联军在中原地带也许制约了北方军团的战斗力。

5项羽领导的联军的战斗力的强大,据史料记载项羽在秦末乃至在楚汉战争中也鲜有败绩,而且是正义的民众支援的战斗故战斗力此消彼长。

二、

项羽坑杀秦军之谜:民间遗址未被官方记载

两千多年前,20万秦军降卒一夜之间被项羽的军队坑杀殆尽。历史记载的坑杀之处就在今天的义马二十里铺一带,1912年,修建陇海铁路的工人在此挖掘出累累白骨。如今存在的遗址是一个东西长400米,南北宽250米的土坑。

风蚀雨淋,渐渐颓败,周围生长着青翠的庄稼和白杨。不过,在河南文物分布地图上,并没有对这个遗址的官方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这块土地真的发生过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吗?

残暴的杀戮

《史记&zhuanddot;秦楚之际月表第四》记载:项羽将诸侯兵四十余万,行略地,西至于河南。这是公元前206年10月,收复了六国旧地的项羽,率领大军开始向秦地进发。在这支进攻秦朝大本营的军队里,收编着刚刚投降的20万秦兵。当部队行至新安古城安营扎寨时,在军营中流传的小道消息,引发了旷古罕闻的大屠杀。

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告诉记者,距离新安古城百余公里的山西晋城高平西北隅,是秦兵和赵军大战的遗址,那里是秦白起坑杀40万赵军的地方。而在相隔54年后,新安古城却上演了另外一场惊天悲剧。

只不过这次施暴者是曾经遭受秦兵奴役的六国兵士,他们用同样的方式,把秦军当年的暴虐还给了秦军。

历史学家认为,此次大屠杀的根源,依然在于秦始皇的暴政。这个君王在统一中国后,不惜民力,频繁征调六国劳役建陵墓、筑长城、修驰道,让那些被奴役的人们饱受屈辱。义军的兵士们没有忘记这些屈辱,现在他们有了机会,开始在路上随意虐待秦兵俘虏。

我们无法揣测降兵当时的心态,为了保命,他们或许只有忍辱负重。可是当队伍走到新安古城,眼看马上就要西出函谷关,秦军将士的心情一定非常复杂。

《史记》项羽本纪描述这段历史时说,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

这些投降的秦军既担心项羽胜利,他们自己成为引狼入室的秦奸;又担心项羽失败,秦朝会把他们的父母妻儿全部杀掉。所以抱怨自己的主将是难免的。但是这些悄声的议论,并没有逃过楚军的耳目。

《史记项羽本纪》说:诸侯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据说向项羽报告秦兵降卒动态的是九江王黥布,关于这点史书中并没有确切的记载。如果是真的,恐怕连他自己都没有料到,这种小道消息,会给20万秦军降卒带来如此惨重的杀身大祸。

项羽得到报告后,就跟黥布、蒲将军商议,最后三人拿出意见,认为军队里秦兵众多,如果入关后不听指挥,或者临阵倒戈,那么取胜就非常困难,不如及早杀掉,以免后患。于是,楚军夜间突然动手坑杀秦卒二十余万人于新安城南。

悲怆的新安古城

根据史料记载:项羽坑杀20万秦军降卒的地方,是新安古城千秋镇,这里是中原通往大西北的交通要道。人们通常所说的位于新安以南的楚坑,也是指的这里。《括地志》说:"汉新安县城,即坑秦卒处。"同样的说法在《史记项羽本记》中也有记载,说"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万于新安城南"。新安古城就是今天的义马二十里铺村西李杏湾村。

不过记者从地方史志办公室了解到,彼时的新安,并不是今天那个自隋代重建的新安县城,而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此设立的县治。新安古城位于新城东北方向,二十里铺村下石河一带,西距渑池13公里。呈长方形存在的古城遗址,东部边缘大部分被涧水淹没了,考古曾经发现地下夯实的城墙土层,同时存在的,就是那个裸露在地面的、经历过若干风雨的"楚坑"。

斗转星移,时空变幻,历史早已经历若干次轮回。那座东西长400米,南北宽250米、被称为"楚坑"的遗址,在二十里铺附近居民的眼里,只是收藏了无数游魂的万人坑,很少有人去考量,两千多年前,它是否真的见证了一场暴虐的屠杀?

坑中挖出大量人骨

今天的楚坑遗址,在当地被称作万人坑。它的南面,是发源于陕县境内的涧河,坑的北面则是土岭和李杏湾村,东西为平地。记者翻阅义马和渑池县志发现,"万人坑"遗址右面原来还有一座白龙庙和一口八角青石井。1912年修建陇海铁路时,它们全部被毁,原貌不复存在。

可是,历史的发现和巧合,往往就在这样的毁坏和重建中生成了。当修建陇海铁路的工人在李杏湾村施工时,深入地下的铁镐却从土中挖出了累累白骨。当地的地方志记载,这就是历史上项羽坑杀20万秦军降卒的遗址,只是此时军阀混战,遗址并没有得到继续挖掘或保存。

河南大学历史学院有关专家说,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民在坑内平整土地时,还常常挖出大量人骨。

如今又是很多年过去了,楚坑虽然风蚀雨淋,其势颓败,而规模却依旧清晰可辨。它完全掩映在高大的白杨和葱绿的麦田当中,同远处几家散落的农家小院一样,守候着一派清新的田园风光,任人如何想象,都无法把它与20万秦兵降卒的葬身之地联系起来,拼接出尸骨铁矛、悲叫连天的杀戮年代。

但是,历史毕竟来过。只是,真的有20万之众在这里被一夜间杀掉吗?

数字悬疑

《史记&zhuanddot;秦楚之际月表第四》记载:十一月,羽诈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人于新安。

按照史书的说法,20万秦军降卒在新安古城被杀似乎是确凿的事实,除了将领章邯、司马欣、董翳3人外,其他降卒一律没留。《项羽本纪》透露,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

但研究历史的人认为,这个数字是值得怀疑的。既然项羽让长史欣统领秦兵降卒,就证明秦军已经接受改编,并不是被收缴了武器,被裹挟前行。这样以来,让20万士兵一夜之间消失,并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

擅长古代战争史的秦汉专家、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绍豪分析说:被杀的秦军降卒可能只是一部分,是跟随章邯投降而中途又想背叛作乱的秦军士兵,因为在当时的背景下,降军通常有一种胆怯心理,缺乏斗争的勇气。当他们的一些伙伴面临杀戮时,根本没人站出来真正反抗。这样以来,投降的秦兵编制被打乱了,这个20万建制的部队也就不复存在。

另外,也不否认虚报杀敌数字的可能。在古代战争中,有的将军打了胜仗,出于邀功的需要,会故意多报。

秦军降卒是如何被坑杀的

关于这一场残暴的杀戮,史书没有详细记载。

要杀数万手持武器的兵士,难度可想而知。倘若投降的秦兵事先知道大难来临,恐怕没有人会甘心引颈待杀。所以,在坑杀秦兵降卒之前,项羽应该是设计了一套计谋来蒙蔽兵士的。

根据《史记&zhuanddot;秦楚之际月表第四》描述的羽诈坑杀,历史研究者推测,降兵必须首先被集中起来,去做一件事,这件事或许就是挖坑。在新安故城西南方向大片的郊野里,秦兵降卒被六国的兵士驱逐着挖坑。当然,或许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危险的来临,被胜利之军欺负惯了而逆来顺受的秦军降兵,忍气吞声的按照楚军的吩咐,开挖大坑。当大坑开挖到兵士无法攀爬的高度,那些原本监督他们干活的六国士兵,突然变得狰狞起来。无数的长矛铁枪对准坑内的躯体,疯狂的刺杀,鲜血和泥土,哀嚎和悲鸣、求饶和怒骂交织着,一场惨绝人寰的血腥,就在我们目光无法企及的地方蔓延开来。

历史无法忘却

杀人如麻的项羽,骨子里始终燃烧着征服的欲望,面对不服气的降兵,他不可能再赋予其兵器,与自己的军队重新来一场厮杀,惟一的方法是让他们彻底灭亡。那些投降的兵士,命运注定是被放逐的,只是他们不会料到,从他乡到他乡,归宿却在坑中。在他们中间,或许有人想过,再往前走一点,就可以穿过崤函故道,回到故里。可惜大祸突降,没有人能够逃脱。

一层层尸骨堆砌、血泪覆盖的秦兵降卒被尘土掩埋之后,那些连绵不断的嚎叫,也在瞬间消失了。时光倏忽千年,项羽及他所"制造"的楚坑,以及里面所掩藏着杀戮和血腥,都结成了历史的疤痕,供历史学者无穷无尽的寻觅和追踪。

旧时的悲鸣飘渺苍茫,今日的和风平静流淌。原来,没有任何一种气概可以穿越时空长廊,继续影响今天的生活啊,哪怕曾经的腥风血雨。

在无声无息掩映在郊野之中的万人坑遗址上,据说惟一让人心惊的是夜晚偶尔闪现的磷火,那些从腐烂的尸骨中分解出来的气体,总是不经意间悬浮在地面之上,并随着气流淡淡的飘移,公元759年,大诗人杜甫途经这里,留下"项氏何残忍,秦兵此处坑。愁云终古在,鬼灿至今明"的诗句。

而今天,几乎不会有人在夜里专门去看那里的磷火。这个早已风平浪静的所在,在刚刚到来的春天里,生长出了鲜艳的桃花,还有碧绿的麦苗、高大的白杨和金色的油菜花。远远近近的村庄,都笼罩在油画般的色泽之中。一瞬间,几乎让人忘却,这里曾经埋藏着让人心惊胆颤的历史。(王杰文)

多少年来,关于火烧阿房宫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

有人说被当地的村民挖掉了,有人说被项羽一把火烧尽了,也有人说是《史记》记载错了,还有人说阿房宫根本就不存在——

没有了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