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阁老现在已经不敢再提收文祯郡主为徒的话题了,倒也不是怕将来一些反对派把黑锅让他来背,而是觉得以那丫头的见识,自己好像也没什么能传授的。
池金鳞的策论与这两人阐述的角度又不相同,他是从修桥、铺路、改河道……等一些手段造福国家的建议出发。
交通发达会促进很多产业,例如物流,买卖货物……减少成本,缩短时间。
修改河道利于灌溉,防治洪灾。
种田原本是老天爷赏饭吃,若是有河道的便利,那么雨水不充分的年景,也未必没有好收成。
提倡创办学校,含有木工、瓦工、数算、纺织、厨师……把技术工人发扬下去,让所有人有工作,有钱赚,有饭吃。
驻边军队,无战事时,可开荒种地,既锻炼身体,还可以自给自足。
……
户部尚书不在,可是户部侍郎在啊!
除了军队士兵的观点以外,基本上条条框框都跟他的这个部门息息相关。
张庭轩把这几人的策论读了又读,看了又看,仿佛被洗脑了一般,怎么解读都觉得十分有道理,就在这三人的考卷上直接评优,画了个大大的圆圈,其他人看张侍郎已经表态,他们也没再犹豫,同样画了个圈圈。
在张庭轩看来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担君之忧,这是每位臣子最根本的品质,无论说的对与错,但前提是你要说。
皇帝采纳与否,不应该是你操心的问题,而倾尽自己所能,替君分忧才是你该做的事儿。
而这几个孩子正是做到了这点,他没有理由不给评优。
再看其他考生无不是歌功颂德,君主是在问你建议,而你在歌功颂德的前提下,是不是能把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呢?反正张侍郎是没有看出来的。
再有一些策论,言辞惧傲,十分不接地气,夸夸其谈,一看就是一些世家公子的文作,粗俗的说,写这么一堆废话有个屁用,这些人在他看来,就待在翰林院修书挺好的,可别放出来坑害百姓了。
其实张世勋之所以有这个观点,是因为他是底层出身,见过社会上的市井小民,农户村社,这些百姓们都是过着怎样的生活。
百姓们在大灾大难,疾病困苦中如何挣扎求存,灾害之年甚至易子而食不在少数。
而礼部尚书非常不想给优,但看众多同僚都看着自己,他也很无奈。
礼部尚书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社会的读书人,重礼教,讲规矩,分阶级。
而在文祯郡主的策论里也描述了有关礼教的问题,而言辞特别狠辣。
孝顺与道德,父母坑害子女,子女要不要顺从而死,当然璇玑没有直接说古代重孝对于否,而是间接采用了为提高人口数量的观点来阐述问题。
如果坑害坑杀子女,不能得到应有的对待,任何人都会认为这是一个对的决定,那么就无法遏制这种现象的发生,结局依然是对国家的政策产生不利的效果。
当然文祯郡主除了这一观点,还有一些其他的关于礼数问题,建议减少冗余的流程,禁止铺张浪费等等,反正都是礼部尚书不能接受的观点。
可他又有什么办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