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很销魂,也算顺利。
操作倒是很简单,但那操纵术一次只能动一个分子。
一摩尔就有6.02*10的23次方个啊……
他又不是工具人,不吃不喝两小时,也干不了多少。
心里苦恼着,再度操起一个分子,冲着缝插进去。
滴滴滴~
经过支链的时候,发出一连串声响,而上边也显示着一些数字,还有备注。
那是什么?
仔细看去,是突破障碍需要的能量,其他的备注,则是能够实现的条件。
条件一:升温,保持温度在180℃,概率80%。
条件二:排除溶剂当中氧分子的干扰,采用氮气保护,祛除溶剂中氧气,温度80℃,概率85%。
条件三:加入含有铂金属的有机配体,改变微结构,降低位阻,反应温度80℃,概率90%。
条件四……
……
emmm……
针对能达成类似反应的条件,给出了10个选项。
太……
太特么牛掰了……
分子操纵术的显示功能,简直就是外挂啊。
如果它只是能操纵分子层面的东西,还是一个个分子的操作,那么价值几乎等于没有。
但是具有提示,可就不一样了。
每做一个操作,就能给出来可供选择的几个条件。
并且可按照概率以及容易达到的条件进行排列。
就像是刚才系统给出的选项,明显是按照容易达成条件进行排序。
在系统的认知里,200℃对于人类的科技并不算什么,还不需要特殊的条件,是最好的选择。
或许这就是系统筛选和人工筛选的区别,对于眼下的反应,它毕竟是个高分子材料的有机反应。
如果升到200℃,副反应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而且副产物也难以控制。
即使容易实现,苏鑫也不会选择。
在看下一个条件,仅仅是进行除氧操作还有氮气保护,温度只需要80℃。
相对第一个来说,要温和很多,达到条件也不难。
苏鑫记录下几个候选条件之后,赶紧往下进行。
他现在是被卡主,后续的反应也还没找到很好的条件。
趁着有微观之眼还有分子操纵术带来的便利,把后边的步骤也解决掉。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将整条试验线路打通,苏鑫还有几个反应条件。
等到申请专利的时候,把他们也都申请了,保护的更加完善。
眼看着还有剩余,不能浪费,前几步收率不高的地方再进行优化。
忙碌起来的时候,时间过得飞快。
晚上十点,终于把整个反应过程梳理完毕,并且每一步的收率都能达到80%以上。
对于一个新体系来说,太牛了,还没有在实验室阶段的反应,能把收率提高到每一步80%,那都是在中试放大之后,常年进行优化的结果。
收拾完成,看看记录下的数据,苏鑫长出一口气,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验证,验证好之后,还需要做几个失败的数据,不为别的,纯粹是给人看。
总不能什么反应,他都是一次性成功吧。
可惜了,没有提前做好自组装西地那非的实验条件,否则现在一并弄出来,以后慢慢验证就是。
看看反应的收率,苏鑫突然想起来宿舍袁正德说过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