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神雕地理(1 / 2)

 嘉兴:

春秋时,此地名长水,又称槜李,吴越两国在此风云角逐。战国时,划入楚境。秦置由拳县、海盐县,属会稽郡。两汉时煮海为盐,屯田为粮。三国时吴国雄踞江东,析由拳县南境、海盐县西境置盐官县。吴黄龙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吴大帝孙权以为祥瑞,改由拳为禾兴,赤乌五年(242)改称嘉兴。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在嘉兴设置开元府,领嘉兴、海盐、华亭3县。后晋高祖天福五年(940),因吴越王钱元瓘之奏请,在嘉兴置秀州,领嘉兴、海盐、华亭、崇德4县。南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升为嘉兴府,嘉定元年(l208),又升嘉兴府为嘉兴军节度,此即为《神雕侠侣》故事发生时嘉兴的行政建制。

今为浙江省嘉兴市。金庸先生的故乡海宁即属嘉兴市,金老先生在他的作品中不止一次写到了家乡。

桃花岛:

桃花岛位于东经112°13′~122°19′,北纬29°46′~29°2′,地处浙江省舟山群岛东南部,普陀诸岛屿中心,北距舟山市普陀区政府所在地沈家门7.8海里,与“海天佛国”普陀山、“沙雕故乡”朱家尖隔港相望,西与宁波市隔海相距12公里,南临桃花港国际深水航道,东濒著名的东海渔场,地理位置优越,海上交通便利。

桃花岛全岛面积为40.97平方公里,另有悬鹁鸪岛0.77平方公里,其中风景名胜区的面积为31平方公里,为舟山群岛第七大岛。桃花岛以岛建镇,全镇总人口2万余人,公前为镇政府所在地。岛略呈菱形,东南--西北走向,两头狭中间宽,长11.5公里,最宽处6.5公里。基岩丘陵地形为主,群山相连,峰高峦密,岛中南部安期峰为舟山群岛第一高峰,海拔为539.7米;西北面纵深2~3公里,宽百米的港湾平原,岛北为海积平原。

桃花岛四面环海,港口优良,全岛海岸线长54.8公里,分东北、西南两大水道,东北边的蛏子港为国家一级渔港,将成为日趋饱和的沈家门渔港的附属港;岛西南为桃花港,水深30~123米,是通往上海港、北仑港、舟山港的国际航道,对开拓境外旅游客源十分有利。

桃花岛开发历史悠久,据岛上客浦遗址及有关古籍记载证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岛上就有人类活动。秦汉时徐福、安期生也曾先后来过岛上隐居、炼丹,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宋乾道《四明图经》记载:“桃花山,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耆老相传,安期先生学道炼丹于此,尝以醉墨洒于山石上,遂成桃花纹,奇形异状,宛如天然,人多取之,以为珍玩,故山号桃花,而乡名安期实出于此。”

宋时,岛上建桃花庄,名气渐增。岛上的寺院、碑塔等人文景观和金沙、碧海等山海风光融合一体,因而也吸引了一些文人墨客来此赏景、赋诗。宋朝大文豪苏东坡在《送冯判官至昌国》诗中有云“兰山摇动秀山舞,小白桃花半吞吐”,“桃花”即指桃花岛。

清朝康熙年间的定海知县缪燧在《桃花山》中写道:“年年春风吹,不见花盈野;彭泽纪桃源,幽趣我心焉”,可见,缪燧把桃花山比作是东晋陶渊明笔下的桃源山。清道光年间的著名学者朱绪更是认为桃花岛的风景可与武陵相媲美。并题《桃花山》诗赞曰:“墨痕乘醉洒桃花,石上斑纹烂若霞,浪说武陵*好,不曾来此泛仙槎”。

桃花岛从宋至明洪武十九年属昌国县安期乡,清康熙初年建安期乡桃花庄,光绪年间为定海安期乡,民国时改称桃花乡。解放战争时期,桃花岛守军为当时国民党交警九总队及八十七军213师资62团三营,1949年10月18日解放军六十一师对桃花岛守敌发起登陆攻击,于23日攻克桃花岛及西南的大小双山、东北的悬鹁鸪岛。随后,我军又从桃花岛发动了著名的‘血战登步岛‘战斗。此后几经多次撤扩并,直至今日的桃花镇。前文述及桃花岛“以岛建镇”,目前行政上即为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桃花镇。为确认此桃花岛即彼桃花岛,我们来看一看金庸的文字:

“两人转行向东,到了舟山后,雇了一艘海船。黄蓉知道海边之人畏桃花岛有如蛇蝎,相戒不敢近岛四十里以内,如说出桃花岛的名字,任凭出多少金钱,也无海船渔船敢去。她雇船时说是到虾峙岛,出畸头洋后,却逼着舟子向北,那舟子十分害怕,但见黄蓉将一柄寒光闪闪的匕首指在胸前,不得不从。”——《射雕英雄传》第十六回九阴真经

再看有关资料:

“虾峙岛岛岸弯曲,形似虾,游于海上,故得名虾峙。它位于舟山群岛南部,以岛建镇,面临辽阔东海,与海天佛国普陀山,旅游胜地朱家尖、桃花岛隔海相望;距著名渔都沈家门约21公里,境内气候宜人,年湿差小,光照充足。陆地面积22.99平方公里,总人口2.6万人,辖17个行政村,是一个以渔为主,渔工贸并进的综合性新兴渔业重镇。”

从金庸先生的描述看,书中的桃花岛无疑就是这个东海上的小岛。

终南山:

终南山,又名太一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城南15公里处,它东起盛产美玉的蓝田山,西至秦岭主峰太白山,横跨蓝田、长安、户县、周至等区县,绵延200余里,千峰叠翠,景色幽美,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主峰位于周至县境内,海拔2604米。

终南山为道教发祥地之一。据传,周康王时,天文星象学家尹喜为函谷关关令,于终南山中结草为楼,每日登草楼观星望气。一日忽见紫气东来,吉星西行,他预感必有圣人经过此关,于是守候关中。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云衣,骑青牛而至,原来是老子西游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请到楼观,执弟子礼,请其讲经着书。老子在楼南的高岗上为尹喜讲授《道德经》五千言,然后飘然而去。传说今天楼观台的说经台就是当年老子讲经之处。

自尹喜草创楼观后,历朝于终南山皆有所修建。秦始皇曾在楼观之南筑庙祀老子,汉武帝则于说经台北建老子祠。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名道云集楼观,增修殿宇,开创了楼观道派。进入唐代,因唐宗室认道教始祖老子为圣祖,大力尊崇道教,在终南山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宗圣宫。唐末五代,盛传于世的钟吕金丹派诸道士,如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等,均曾隐居于终南山。至金元,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又修道于终南山附近之刘蒋村、南时村,终南山遂成为全真道最早的发祥地。因此,当邱处机大兴全真道后,即用大力开拓终南山之宫观,使终南山道教走向鼎盛。据载,从元初起,终南山相继建起了以重阳万寿宫为中心的大批宫观,如重阳成道宫、遇仙观、通仙万寿宫、栖云观、集仙观、太一观、玉华观、白鹿观等。明清时期,终南山道教渐趋衰落,除说经台外,其他宫观大多因年久失修而废圮。新中国成立后,对终南山古楼观进行了多次修葺,形成了以说经台为中心的建筑群。

重阳宫:

重阳宫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户县祖庵镇,“祖庵镇”即得名于重阳宫。重阳宫是我国道教全真派祖师重阳真人王喆修道和葬骨之地,我国道教三大祖庭之一。金代即有“天下祖庭”之称,历来享有“全真圣地”之盛名。

它创建于元太宗十年,南接秦岭,北临渭水,东傍涝水,西以白马河为界,下院别业横跨今周至、户县两县9个乡镇。殿堂楼阁宫院计房屋5048间,道士近万人。玉皇阁高60余米,雄伟壮观。

王重阳,幼名中孚,字允卿,陕西咸阳大魏村人。北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生,金天眷年,捐文场,中武举。因不满金人统治,乃出家修道取名哲,字明,道号重阳子。他精研道家奥理,揉和儒、释、道三家之理论,开创全真教。结庵讲道,遂收徒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和孙不二等人,人称“全真七子”。金大定十年王重阳率徒返陕西途中,故于河南之汴(今开封),葬于刘蒋村故庵之侧,建有广庭,额书“祖庭”。立“灵虚观”,后改为重阳宫,赐宫名“重阳万寿宫”至建国后,仅存老君殿、灵宫殿、祖师殿3座。“*”中老君殿也被拆除,其它殿宇荡然无存。

重阳宫原存碑石散弃露天,1962年收集迁至原玉皇殿旧址,成为“祖庵碑林”。1973年建房11间,使碑林得以保护。“祖庵碑林”今保存碑石3l通,其中《全真教祖碑》、《重阳祖师仙迹记》、《十方重阳万寿宫记》等,均为全真教历史的重要资料。几通元代皇帝圣旨碑,是以巴思巴文、波斯文、汉文合写而成的,为研究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这里还有吴道子戏笔、重阳画像碑、北七真画像碑,均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元代名书法家商挺、杨奂、姚遂、宋勃、王磐、李道谦、孙德烃等撰书的道行碑,堪称书法名碑,尤以《大元敕藏御服碑》、《孙真人道行碑》为大书法家赵盂俯所书,更为珍虫贝。“大祖庵碑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活死人墓(即古墓):

活死人墓的地理位置与金庸书中基本无异——与重阳宫比邻,在今陕西省西安市户县祖庵镇成道宫村。

据《全真教主碑》等载,王吉吉,号重阳,陕西咸阳人。家世豪族。早年为儒生,曾中金熙宗武举(或云未中),作过小吏。后遗世隐居。金正隆四年(1159),声言在甘河镇遇仙,得受金丹口诀。从此弃儒为道,开始创教。于终南山南时村掘地为穴,名曰“活死人墓”。王重阳顿悟了“存神养浩全真性”后,大笑而出,填了墓穴,迁往刘蒋村筑庵而居。这个庵堂渐渐发展为后世全真祖庭——重阳宫。

活死人墓在距重阳宫还有4、5里路程的成道宫中。如今还有墓堆,前面有碑石上刻着“活死人墓”几个大字。据当地专家讲以前曾经开过墓道,发现里面确有地下室,看下去深不见底,为了保护起见,没有让人进去,就用土封住了。王重阳曾经在活死人墓中修炼两年,还写了一首《活死人墓赠宁伯功》的七绝诗,描绘了这种特殊的修炼方法。诗中有“活死人兮活死人,风火地水要只因。墓中日服真丹药,换了凡躯一点尘。活死人兮活死人,活中得死是良因,墓中闲寂真虚静,隔断凡间世上尘”等句。

张大胡子的电视剧《神雕侠侣》为追求视觉效果,选择在四川黄龙拍摄活死人墓的外景,美则美矣,但书中所提及的刻有“活死人墓”四字的大石碑却不见踪影。真正的活死人墓前,现在是立着碑的。当地政府如能成功开发重阳宫和活死人墓的旅游价值,想必会有些收获。可惜,金庸先生上回去陕西,参加了“华山论剑”,却没能拜访户县。

华山:

五岳中的西岳,天下名山,地处陕西省华阴市城南。

华山历来以奇险雄秀而著称于世,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华山主峰是秦岭山脉东部一个主要支脉上的主峰,海拔二千多米。《山海经》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水经注•渭水》中记载“远而望之,又若华状”。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的游记中描述:“未入关,百里之外,即见太华山兀出云表。”古人更有很多诗歌描述了从平原遥望其主峰巍峨耸立的雄姿。“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碧莲重叠在青冥,落日垂鞭缓客程,”这些都形象的表达了华山主峰的景观特征。

华山主峰的落雁(南峰,海拔2160.5米)、朝阳(东峰,海拔2053米)、莲花(西峰,海拔2082米)三峰,因其耸峙鼎立,高插云霄,宛若天外飞来,故有“天外三峰”之称。三峰突兀壁立,势如刀削,在周围环列诸峰中,独具雄姿。登临绝顶,环顾四周,层恋叠峰,诚如唐代诗人杜甫诗《望月》中所描述:“西岳陵赠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给人以“只有天上,更无山与齐”,脱垢超俗,若临仙境之感。

东峰之东北有巨崖若悬,山岩峻秀,黄苍相间,既有名的仙掌崖,“华山仙掌”被誉为关中八景之首。

三峰之前,又有玉女峰(中峰,海拔2033米)、云台(北峰,海拔1614米)、五云(海拔1827米)诸峰虽不及三峰,亦峭拔陡立,各具姿态。

环绕主峰的主要山峰还有三凤山、玉柱峰、白云峰、三公山、蜡烛峰、凤凰山、狮子岭、北斗坪、北直岩、虎头峰、王刁岭、梁张山等。南北方向有几条山峪贯通,东西方向各峰阻绝。且山势陡峭,极难攀登翻越,因此,素称“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山峪称为攀登华山主峰的唯一通道。华山誉驰中外,是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

华山的地形特征和风景形象特征,同华山的地质构造与气象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华山是侵入太古界太华群古老变质岩系中的一个巨大花岗岩体。华山及其周围诸峰的悬崖峭壁,就是这个露出地面的花岗岩体沿着比较发育的垂直节理脱落而成。其主峰则更为典型,四面都有发育的垂直节理。因而形成“削成而四方”的方柱体直插天际。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