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三国刘阿斗> 第三十六章 安定之战 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六章 安定之战 二(1 / 2)

 郭淮丢失了长安,而他的且战且退战术,让司马懿很是满意。魏国朝堂之上的矛头几乎全部指向了曹婴,所以郭淮退守潼关以内,并未感到任何不适。曾有风传乳臭未干的姜维几乎骑到他这大将的头上拉屎,硬生生拿下了长安,让他颜面扫地什么的,他都不以为然。

为什么?

因为这风起云涌的政治斗争,连他这种战斗在第一线的军人也不能逃避。长安真的守不下来么?真的守不下来么?屁话,你试试吧,来了吹嘘十万人的大军,可攻城器械这方面就真是短板了。

不是诸葛亮没那个才华,蜀国的财力、人力、物力怎么样,去过的清楚,没去过的也猜得到。穷山恶水,诸葛亮手下能用之兵到底有多少是蜀国本土带出来的?更不说赶制器具需要的匠人招募了。

说到底这其中也包含了诸葛亮当时兵分两路,算准了曹婴定会去捉拿赵云,不但带走大部队主力,而且搜集分析过相关曹婴在魏国的政治地位,这才一举定乾坤。

(如果说当年魏延曾经出奇谋取道子午口的策略是擅长军事险招。诸葛亮也不过是擅长人心险招而已。就好比后世广为流传的“空城计”,惊走司马懿,也不过是算计的人心,玩的是人心险招。——摩诘按)

说到底了还是政争。

郭淮虽然比较佩服曹婴,可长安之战却是逼着他站队。

守城成功,无功反而有错。

守城不利,痛失城池。光荣!辛苦了!

为了自己的长远发展来向,丢失一个城池算的了什么?死伤百姓无数又算什么?

到了他这个层次的人物,道德观念已经是另外一种评判标准了。

而因为站队成功,司马懿掌控军权。郭淮也不降反升,被司马懿举荐成了关内侯,镇西长史。

此番司马懿调度的后续十万大军便由郭淮亲领,整在这寒冬中抓紧整练编排,准备一应后勤物资,集结民夫,骡马。待到司马懿一声令下,反攻长安便指日可待。

而没有诸葛亮镇守的长安,仅仅一个杨仪。此子取巧分子而已,文官出生,投刘备所好,纸上谈兵耳,不足为虑。

只要司马大将军能牵制住诸葛亮主力,长安,唾手可得。

···································

安定城下诸葛亮大营中军衙署分设三处,姜维居前,诸葛亮居中,魏延末尾,以为断后,承接首位之用。

姜维不必说,一直跟随诸葛亮左右。而魏延是跟随刘备至今的元老派实力人物,虽然现在效力于诸葛亮帐下,但其军事才能,也是诸葛亮认可的。不过因其作战风格过于刚猛,诸葛亮有心将之放在延绵十里的大军尾翼,处理往来公函,以磨练性子。

夜色深沉,魏延的行军衙署中,油灯明晃晃的亮着,将帐中几名侍卫的身影映出,在帐篷之上轻轻的晃动着。

魏延平案而坐,看着往来文书。当年因战功赫赫,被刘备提升为镇北将军。而武臣到了他这个地步,也有许多案头工作要做的。不是光靠着厮杀就成。蜀国虽然建立时间很短,不过诸葛亮早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官僚体系,军队因为是诸葛亮亲自操刀,相当于现在的军委主席,所以军队的体制完善性于文官体系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凡官僚体系,就代表着有大量的往来文书。身在其位,就是靠着这些往来的文书,对自己所节制的体系,进行着管辖调度。

自己虽然向诸葛亮提出了“子午谷奇谋”,劝诸葛亮出奇兵攻取长安、潼关。但遭向来谨慎的诸葛亮反对,因而认为自己无法完全发挥才能,心怀不满。但毕竟诸葛亮的威望在那里,自己也不好说什么。而且诸葛亮还是将一万的兵力交给魏延亲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