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西域春秋> 第三回 鱼离置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回 鱼离置(1 / 2)

 凉州是大汉帝国一十三州的西陲,敦煌郡是大汉帝国西陲最遥远的边郡。敦煌郡西出玉门关,西南出阳关,便是黄沙漫漫、小国林立的西域之地。敦煌郡、酒泉郡、张掖郡、武威郡合称河西四郡,原本是匈奴人的牧地,更早的时候是月氏人的牧地。

汉文帝前元六年,公元前一百七十四年。匈奴一代雄主冒顿单于致信汉文帝刘恒:“故罚右贤王,使之西求月氏击之。以天之福,吏卒良,马力强,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州以定。”

洋洋洒洒洋洋自得地向大汉帝国炫耀着匈奴的弓马之强、国力之盛,但这一封著名的信函给大汉帝国透漏出很多重要的讯息。大汉帝国皇帝第一次听说西域之地,大汉帝国所不了解的西方还有数十个国家,而占据河西走廊的月氏人在这一年被匈奴人彻底逐出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

这不是匈奴人和月氏人的第一次战争。月氏曾是河西地区强盛一时的游牧大国,匈奴冒顿单于继位之前还曾经沦为月氏的人质。秦朝末年,冒顿单于率领的匈奴强势崛起,统一了整个喀尔喀地区(蒙古高原)。如同他的后辈狼族一样,强大的弓马铁骑驰骋西征,流着血和泪的民族大迁徙辗转开始,月氏、乌孙、塞种在匈奴的铁蹄逼迫下自相践踏。河西地区的月氏一路西迁,沿途击溃了乌孙,驱逐了塞种。破败的乌孙加入了匈奴部落联盟,塞种被逐出白山谷地(天山伊犁河谷)和七水地区(巴尔喀什湖流域)被迫南迁,并被月氏连续逼迫下不得不迁徙到印度地区。在匈奴和乌孙联军的驱逐追杀下,月氏最终迁徙到中亚的河中地区(中亚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以及泽拉夫尚河流域)。前后近七十年,数代月氏王战死在疆场上,其中一位月氏王的头颅还被匈奴单于制成酒器。

汉文帝的孙子汉武帝即位之后,急于寻求抗击匈奴的同盟,血海深仇的月氏人可以成为最理想的盟友,“断匈奴右臂”。

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一百三十九年。郎中张骞应募第一次出使西域寻找月氏,刚出陇西郡,就被占据河西地区的匈奴人捕获,前后经历十三年。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一二六年。郎中张骞终于生还长安复命,不辱使命,带回西域列国讯息,史称“凿空西域”。

月氏已经安居中亚的河中富饶之地,乐而忘忧,不思报复之心,大汉帝国没有能够和月氏结成同盟。但是,张骞敏锐地察觉到匈奴的属国乌孙有离析之志,乌孙已经占据了易守难攻、水草丰美的白山谷地(天山伊犁河谷)和七水地区(巴尔喀什湖流域)。乌孙完全可以替代月氏,成为大汉帝国抗击匈奴的同盟。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一百一十九年。中郎将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联络乌孙,这一次他不必再忧虑被匈奴人捕获,因为整个河西地区已经成为大汉帝国的郡县,西域与大汉帝国直接接壤。

一切归功于一位年轻的大汉帝国名将。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一百二十一年。二十岁的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于春、夏两次率军征伐河西地区的匈奴人,斩首四万余人,汉军战果辉煌,匈奴人损失惨重。同年秋,河西地区的匈奴浑邪王惧怕大单于问罪被杀,裹挟休屠王二部四万余人向大汉帝国投降。从此,大汉帝国得到河西地区。

河西地区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东西长达二千四百里,南北宽不过百余里。因地势狭长,近代称之为河西走廊,也是通往西域的长廊。

取得河西地区是汉武帝“断匈奴右臂”战略的第一步。河西地区以北是匈奴,河西地区以南是羌,河西地区以西是西域。大汉帝国控制河西地区,成功阻绝了匈奴和羌二个游牧民族的联系。

掌控西域、结盟乌孙是汉武帝“断匈奴右臂”战略的第二步。汉军屯驻西域,控制图伦碛(吐火罗碛,今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城邦小国,断绝匈奴的农耕补给;大汉帝国与乌孙缔结同盟,联合共抗匈奴,使喀尔喀地区(蒙古高原)的匈奴人腹背受敌。

汉武帝的“断匈奴右臂”战略使得“丝绸之路”自此畅通无阻,但是这条被西方史学家颂扬的“丝绸之路”并没有西方人想象中的旖旎奇幻,开通伊始便是流血的征途。此后千年,无数中夏英雄在这片蛮荒大漠抛洒血泪,直至古典时代的最后一个王朝将其重新纳入华夏的疆域。

“丝绸之路”巨大的文化和经济影响力,当时的大汉帝国皇帝并没有太多兴趣,真正经营西域的动机是军事战略,联合乌孙“断匈奴右臂”。大汉帝国需要抗击匈奴的盟友,而西域三十六国则是乌孙和大汉之间的联络通道。汉武帝“吾当其劳,以逸遗后世”的作为,深刻影响了西域(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中心的塔里木盆地地区)其后二千年历史归属。

敦煌郡冥安县鱼离置,寒风萧瑟,沙尘弥野,天色晦暗不明,驿置华灯初上,行旅的驼队和出使的辎軿车队挤满了这个小小驿置的馆舍。

清冽的马兜铃声由远及近地传来,驿置前的驿马渐渐躁动地喷着响鼻左右踟蹰起来。这个时辰还在马不停蹄奔驰只有驿骑,无论寒霜雨雪、不分昼夜、长传不息地传递着边郡和长安的紧急军书檄令。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