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中宵吩咐了身边的随从,道:“今日我们不谈公事,只叙私情!”
以前的装备是万兵马,现在扩展到了十六万大军,缺的装备数量不是小数。数十万大军换装,一般的枪炮一时轮不到河曲路,都分到整训的禁军去了。只有重炮,其他的军队还不会用,全部都先发到河曲路来。在杜中宵定的体系中,重炮是战略武器,由帅府直接掌握,有需要才会加强到各部。其他禁军,帅府这种高级指挥机构,还没有头绪。
河曲路是将来各帅府设置的模板,朝廷也有意如此。组织结构是以当年杜中宵的提议为基础,加上朝廷百官的意见,进行了一些修改。以河曲路为例,帅府总领全局,兼管民政,实际是经略司路,或称帅司路,大致与转运使路重合。下面的军事力量则分为三个部分,其实是三个军事路。东路杨文广,西路赵滋,中路由帅府兼领,指挥官由窦舜卿改为了张。中路是战略预备军,是帅府直属力量,兼镇两路。
每路兵马五万人,大致三万步兵,骑兵和炮兵各一万。由于一部分游骑和轻炮在步兵编制下,实际总的兵力分配,大约是两成多炮兵,两成多骑兵,约五成的步兵。
杨文广、赵滋和张现在的地位,大约相当于杜中宵初带兵北上时,每部有相当强的作战能力。现在朝廷对这些职位称呼时,一般称其为方面大将,杜中宵则为帅臣。
其余几路,机构、组织、部署基本按照河曲路改编。有的路方面大将多一些,比如河北路和陕西路有五个方面大将,河东路则有四个,河曲路最少。河北、河东、河曲和陕西,被称为沿边四路。
与以前不同的是,帅司兼管民政,方面大将则专心于军事,不再兼管民政事务。与此相对应,帅司的直属力量减少,主要是重炮,还有情报、后勤、参谋、训练等等事务所需人员。除三路大军十五万兵马之外,其余的一万人,基本就是由杜中宵帅司的直属人员组成。
朝廷做这样的改变,一方面加强了帅司对属下方面大将的牵制,另一方面加强了方面大将的独立作战能力。上下相制,属于传统的御下之道。与这样的设置相对应,帅臣偏向于有军事经验的文官,对应于朝廷的枢密院。方面大将则为武将,对应于三衙。
这样的布置不应该说错,现在一路兵马的战力太强,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方面大将的地位,对应于三衙原来的管军,已经是武臣极任。将来会不会设置部领三衙,让三衙与枢密并立,现在没人说得清。失去了用兵权,改变了统兵结构,三衙成了武力的官僚机构,与以前完全不同了。京城禁军,也可以参照边路布置,不设帅臣和方面大将即可。不管是枢密院还是三衙,没有圣旨都没有京城禁军的指挥权。或者可以只设帅司,不设方面大将,帅司驻外地即可。
皇权对于军权的防范,主要是在京城禁军,而不是沿边大军。三衙中殿前司兵马最少,但殿前都指挥使的地位最高,更高一级的殿前都检点早已只留空名而不实授,便就因为如此。
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不以沿边禁军作战为标准,而以京城禁军没有威胁为标准,最基本的作战单位多少人合适。杜中宵原来设想的是营,约一两千人的规模,现在朝中官员觉得太少。而真地以路一级为单位,则威胁太大。沿边还好,京城禁军有将领掌握五万大军,京能操控朝政了。
正是牵扯到京城禁军的设置,军队的正式编制迟迟不能确定。沿边先暂时如此,京城禁军必然会把指挥单位拆到五万人以下,指挥权与统兵权彻底分离。这是军制设置的必然,不然不难够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