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都市言情>我的一本正经> 第三十五章 都是高科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五章 都是高科技(2 / 2)

有人说,中日矛盾是国家的事,日企里工作的也是中国人。可是,我有权利选择去哪里工作,因为总有些事情是不能抹杀的,日本人犯下滔天罪行,我们家死了好多人,失踪了好多人,家谱都丢了,这是留在骨子里的东西,是活着就要记住的东西。如果有一天我去为日本人服务,埋在坟墓中的祖宗也许会活过来揍我一顿。有人不停的参拜那个神社,拒绝认错,这样的民族可能在一时领先,但不可能长久这样。日本真正能发展到今天,与它在中国掠夺的大量黄金不无关系,具体可看《黄金武士》一书。当然,忍辱负重也是一种方式,只要是有利于个人发展的,不管它是哪个民族的,先学到手再说,有本事就让日本人都失业;饿到快死的时候再去日企工作,可能更多的是对中国现实的无奈。

作为深深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有一天,如果发生战争,我只会参与两种:一种是保卫家园的战争,一种是打击日本右翼的战争。虽然,有很多朋友在日本,但是,一旦爆发战争,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毕竟,民族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

再来看看中国为什么没有先进生产力?

周恩来说过:外交无小事。这话被中国的很多官员牢牢的记住了,所以他们崇洋媚外,不遗余力的讨好外国政府;而对内呢,他们可力气大了,打压这个标准,牺牲那个行业;这样的官员执政中,连中国的粮食都不能实现自己自足,还要被美国控制。**说中国的某些官员,出国出的连国外的牛都认识了,却不知道上网去查资料学习。这些官员如果什么也不做,也许中国发展会更快些。

在上一个公司,我曾经写了篇文章质问某些人,为什么很多那么简单的工艺一定要从国外引进,一个大三学生都知道的技术,在中国的工厂内部为什么就实现不了,是我们真的不会吗,还是真的怕我们做出什么超出某些人的控制范围。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政府说了,毕业生要到建设祖国的第一线去,我们去了,可是真的去了之后呢,被人们鄙视,不仅不加以培养,连提个建议、做点工作都要上纲上线、批评打击;甚至滥用权利,认为是个人就能做工作,明明学机械的让你去做电子,还美名其约培养综合素质。在他们眼里,技术改进凭空产生的可能性都比下面人员实现的可能性要高,这样的态度怎能做好事情。

再看看中国的政府大楼,那些天天叫着没钱投资教育、发展生产的政府官员们啊,不要天天拿着罗斯福的那套理论来搪塞。刺激经济发展,难道一定就要修政府大楼,这些钱能让多少孩子念上书,能兑换多少民工手中的白条,这就不是刺激中国经济发展吗?(尤其是交通部的那座大楼,60亿人民币,不少于50亿,黄震东任上的事情,我跟一个同学说起时,他竟然认真的算起那些钱换成一元的人民币能堆出多高。)再看看世界各地的政府大楼吧,很多都是一两百年前的建筑,那些发达国家的工作人员都没有抱怨过这样的“危楼”,他们很明白他们花的每一分钱都是纳税人的钱,都要对纳税人负责。在美国,有些小城市的市长都是白天上班,晚上“免费”履行市长职责的,地球照样转,也没少啥,什么是效率,这就是效率。而中国呢?全国人捐的几千万救灾款,就被官员珠宝私囊、买车盖房,发到灾民手里的只有百分之一不到。

公安部要严打,可是连大禹这样5000年前的古人都知道,治理洪水只能疏导,不能填堵,为什么中国的官员就不知道?如果真的能有一口饭吃,并且尊重个人劳动的价值,我想大多数人还是愿意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来谋求不断的发展的。

当我们强调节约资源的时候,是否意识到人也是资源?最近,每个外企都知道培养一个人所花费的钱,与每年提高一点工资比起来要多的多。可是,在中国这样的官僚企业,强调管理,不注重技术,管理人员一定必须比技术人员的收入高,并且对技术工作指手画脚,这样又怎能真作到尊重人才,留住人才,发展生产力。德国之所以能从战后迅速崛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德国人的素质很高,他们真的做到了藏富于民,一群高素质的人即使在废墟中也能迅速建起家园。我们说,德国的免费教育是成功的。

而中国人重视改革,并且不断的进行“改革”,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任何改革都是“走两步,退一步”,更不要说“因人而异”的“改革”了;仿佛就为了证明前任的错误,现任的英明,便不记得失的推进改革,不记后果的推进动荡,民不聊生。连约定的合同都没有约束力,那么,还有什么诚信而言呢?失去信誉的代价,决不仅仅是上“求职黑名单”这么简单,而是无形中毁掉企业的生存能力。这就是市场规则,象国家注入资金(人民的血汗)维持“青岛啤酒”的事情,不应该,而且不会是每个国企都能享受到的。

中国的足球,踢输的时候不知道气死了多少了中国人(曾经有个我认识的很慈祥的长者,就是在看足球的时候,中国队输了,被气的心脏病复发而辞世而去。)而中国的现实呢,不知道让多少人无可奈何,流下眼泪。

改变中国的现实,我认为,为了迅速提高科技水平,放开科研技述工作者的高收入,和补贴必不可缺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提供者的基本收入同样重要。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