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新顺1730> 终章 九三年(十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终章 九三年(十一)(1 / 2)

 ,新顺1730

在工业革命来临的时代,二三十年,就可以改变很多事。尤其是大顺这边用军舰拿到了商业霸权后,对于印度,更是如此。

其实,印度、棉花、和历史上英国的故事,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思维实验来思考。

比如说,明代之前,为什么救荒的时候,不种甘薯、地瓜?

因为没有。

那么,为什么甘薯地瓜一出现,很快就在一些地方第一普及为救灾备荒的粮食作物?

因为产量大、节气要求没那么严格。

简言之,比之前别的救荒的玩意儿都好。

棉纺织品其实就是和这个有些类似的道理。

要知道,早些年,英国可是呢绒纺织业第一大国。圈地运动,甚至可以说,是围绕着呢绒纺织业展开的。

那么,为什么历史上英国为什么早些年纺呢绒?

因为没有棉花。

那为什么棉布一出,就会发展起来?

显然,因为印度棉布打了个样儿,无论是质量、舒适程度、染色水准等,都把英国的亚麻布和羊毛呢绒打的无法还手。

所以,恰恰是因为印度的棉布质量更好、棉纺织业的生产力水平更高,一出场就惊艳欧洲,所以才会引发后续的一系列问题。

否则的话,搓羊毛搓的好好的,有病啊,转型去搓棉花?历史惯性这么大,显然是足够的利益,愣生生扭转了这种历史惯性。

某种程度上讲,在二十年前,印度和中国才是棉纺织手工业的独一档、头部。剩下的,都往后——西非奴隶贸易的“哀伤之布”,历史上正是印度布。

既然如此,那么印度的问题,就复杂了。

想要摧毁一国的生产能力,无非两个办法。

一:有代差的物美价廉,倾销。

二:统治,用行政手段摧毁。

【殖民者的侵略和统治,直接导致了印度曾经繁荣的棉纺织业出口贸易的快速衰落、直至崩溃】

其实这就有绕回鸦片战争的问题了。

为啥要打鸦片战争?

因为英国贸易逆差。

那么,放开关税,不搞鸦片贸易了,英国就顺差了吗?

这个……只能说,英国自己都不信。东印度公司的人,心里明镜似的。

所以还是之前刘玉说过的那个问题,在不考虑鸦片这种反人类的罪恶的基础上,1840年的英国,要怎样才能对华达成贸易顺差?

答:只有更加的反人类。

占领都城、直接统治、复蒙古包税制基层放开绅权、拔开黄河、炸毁运河、全面摧毁中国的农田水利设施、黄淮平原全面盐碱化……

通过更加反人类的统治,彻底倒退这边的生产力。

否则的话,1840年的英国,绝对不可能达成贸易顺差。

这里有个很容易混淆的概念。

生产力、生产能力,并不是一回事。

老马语境里的生产力,是不包含生产关系的。

钢铁说:【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工具,以及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所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社会的生产力】

老马说:【最重要的文明的果实——已经获得的生产力】

故而可以说,殖民统治的结果,就是本地生产力的倒退——英国在印度做的,就是摧毁印度的水利工程,饿死印度的上亿人口,摧毁印度的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

老马曾批评过蒲鲁东,说【蒲鲁东先生认为,任何经济范畴都有好坏两个方面。他看范畴就像小资产者看历史伟人一样:拿破仑是一个大人物;他行了许多善,但是也作了许多恶】

【蒲鲁东先生认为,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益处和害处加在一起就构成每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矛盾】

【所以应当解决的问题是:保存好的方面,消除坏的方面】

这话,用在此时的大顺也是一样的。

或许,会有人想,是不是可以把这段血腥的原始积累时期,美化一下?分出好坏,只要好的方面、不要坏的方面?

走一条大顺的、与众不同的、不那么黑暗血腥的殖民之路?

只怕,显然,是不行的。

因为,实质上大顺已经不再是个传统帝国,而是个标准的近代帝国了。

如果还是个传统帝国,那么其实无所谓。

你雅利安人能统治印度、你蒙古人能统治印度,我大顺自然也可以。

不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调整,照旧统治,收点税、修修水利、保持原本制度,那自然可以。

但现在大顺显然已经不再是个传统帝国。

的确,刘玉当初忽悠皇帝南下的时候,是用传统帝国的思路忽悠的。或者说,是披着传统帝国的外衣,做成了近代帝国主义要做的事:他当时给老皇帝说的,是印度的人头税和亩税。

但显然,现在,在印度的统治,是在为大顺的资本服务。

包括税收,是在为摧毁印度的“文明成果”,即已有的生产力而使用的一种工具。比如对印度棉布征收的出口税、内部通行税、生产印花税、内部钞关等等;而对印度的棉纱和原棉,才尽可能采取低税政策,甚至通过商业资本的劫夺手段,强取豪夺。

二三十年的时间,对于大顺和印度而言,都悄然发生着一场剧变。

大顺内部的棉花种植业,小农种植区基本不太行。大顺的大部分地区,不管是先发地区、还是内地保护地区,实质上都在用印度原棉和印度棉纱。

同样的。

二三十年前,还是世界范围内棉纺织业“亚军”的印度,对外出口的棉布产业,已经彻底被大顺逼死了。

曾经的世界范围内的棉纺织业亚军,现在纺织二字,只剩下了纺,而没有织了。

残酷的转型已经经历了一次。

现在,显然要经历第二次:大顺现在连印度的棉纱都不想要了,只想要印度的原棉。

这个过程,不能简单地用“先进的生产力打败了落后的生产力”这种笼统至极的解释。

相反,这种击败和强迫转型,假如一共十分的力量。

大顺的棉纺织厂的隆隆机器声,最多占两分。

剩下八分,是靠军舰、刺刀、大炮、士兵、税吏、朝廷的集权能力、社会力量的组织能力等等,得到的。

并且,整个过程,相当的残酷。

因为大顺这边着急,特别的着急。

在历史上的英国,18世纪中叶,英国的商业资本和萌芽的工业资本,在东方贸易上,是对立的。这种对立的标志性产物,就是棉布禁止令。

而在大顺这边,大顺的商业资本和萌芽的工业资本,在对印度的问题上,并不是对立的,相反是利益一致的:这是一场更多人参与的狂欢,工业资本要廉价棉纱、要市场;商业资本要劫夺的利润;甚至于大顺内部的一些手工业者,也受益于印度的棉纱。

于是,大顺这边在印度非常的急。

应该说,大顺在二三十年间,走完了历史上英国从1757年到1857年这百年间的路——对英国来说,这百年间,意味着棉纺织业的水平,从不如印度、到追平印度、再到超越印度;而对大顺而言,并不存在一个不如印度的阶段、也不存在一个追平印度的阶段,是以大顺上来走的就是超越印度的阶段。

二三十年间。

孟加拉的达卡,曾经堪比伦敦和巴黎的、手工业为主的城市。人口从18万,锐减到3万。

《大唐西域记》里记载的迦尸国都城,【国大都城西临殑加河,长十八九里,广五六里。闾阎栉比,居人殷盛,家积巨万,室盈奇货。人性温恭,俗重强学,多信外道,少敬佛法。气序和,谷稼盛,果木扶疏,茂草靃靡】,短短二三十年间,城中到处充斥着失业的手工业者。

这是手工业的背景。

而在农业上,大顺还犯了一个极大极大的错误!

那就是,大顺在一些占领地区,尤其是内地地区,试图把大顺的土地制度复制到印度。

而大顺的土地制度,是存在巨大“缺陷”的:产权明晰、可以买卖。

这个缺陷,当然会出问题。

那就是,大顺的资本、印度的高利贷放贷者,开始拼命兼并土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