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据WTO协议,我国从24年12月起,允许外资在华控股合资批发零售企业和设立独资企业。实际上,在年过渡期中,各地政府为完成引资指标,纷纷违规审批引进外资零售企业,给与最
优惠的政策。而中国没有对零售业采取有效的增强措施。外资商业企业市场份额不断上升。
到2年,全球5家最大零售企业大部分已进入中国,设立了多家大型超市。占领高端零售业8%以上。目前外资零售商在华扩张的势头没有减缓的趋势。25年,零售业外商投资增长率达
5%。
26年,我国社消费零售额7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连锁店1强增长25%。而前家连锁店即占社消费零售额的9%,销售额达6872亿元。其中,11家外资大型超市,新开店铺数
量超过1家(家乐福,沃尔玛15,麦德龙6),单店销售215亿元,大大高于国内同业的增长速度。
国际5家最大零售商业跨国采购集团中,2/进入中国,在中国的采购金额已达到2多亿美元。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张宏伟指出:外资巨型零售企业急速扩张,已完成了在中国零售市场的高端布局。它们重金买下城市黄金地段,吸纳并控制中国制造商,建立配送体系、有的还与房地产商、
银行建立了长期发展战略联盟。他们逐步垄断中国流通业的5条命脉:市场、人才、企业品牌、货商以及国内外市场渠道,对我国传统商业服务业形成渗透和吞并之势。我国主流舆论则过分夸大
加入WTO的好处,闭眼不看其实质是外企赚中国人的钱、掌控中国市场。(2)
二、外资大举进军中国市场,并购是一个重要途径。从24年英国TESCO以21亿人民币收购乐购5%股权,囊括其在大陆25家超市起,近年来零售业外资并购活跃。并购企业实力强,涉及金额大
,控制连锁超市业的战略意图十分明显。
26年,著名的外资并购案如:百思买控股江苏五星电器、家得宝并购家世界家居、特易购增资并控股乐购、百盛收购输出管百货店,沃尔玛收购好又多等。摩根斯坦利与沃尔玛的中国商业
伙伴深国投联手,收购2个大型购物中心;美资华平、凯雷基金参股王府井未果。
据报道,27年2月,沃尔玛通告购买BCL公司5%股权,据称金额达1亿美元,该公司全资控股中国家好又多超市,计划21年,沃尔玛将实现对好又多的控股。沃尔玛超市门店已达174家
,将成为中国超市老大。
27年月,“7-11”收购上海联华快客在穗全部店面,使“7-11”在广州的全部店面数超过了29家,成为了广州零售业老大。
上海百联集团所属广州世纪联华超市,将被华润万家收购。华润万家在内地已经部署了多个万家超市,同时还拥有沃尔玛中国5%的股份。
在现有的中外合资公司内,外方通过收购合作公司的股权,加快了独资经营的步伐。
三、我国零售业从资本实力、品牌实力、经营管水平,尚没有一家企业能与外商的综合实力相抗衡。在外商推行本土化策略之后,国内企业即将丧失最后的优势和领地,纷纷谋求与外资合作
,以求活路。目前,各中心城市的繁华商业地段,“洋超市”拉走了大批客流,由于外资进入过多,国内流通企业市场和效益形成极大压制,全国连锁百强中有一多半企业利润下降,一些企业陷入
破产的边缘。曾跻身2年全国百强连锁企业的北京城市之光、福建华榕等超市早已于22年倒闭。
外资超市在华投资完全靠银行贷款。沃尔玛交叉补贴,不惜亏损,扩张在华市场份额。家乐福对货商收取多项不合费用,恶意转嫁成本,我无相应法律条款(韩国曾对此类行为曾多次罚款)。
外资零售商资金实力雄厚,且有强大的融资能力,有实力大量开店布点,可用国际收入补贴在中国市场的亏损。国内零售业航母百联集团,25年零售业收入6亿元;但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
的本土零售企业仅为1家。而家乐福、沃尔玛等前11位外资连锁超市在华零售额均超过了2多亿元。沃尔玛、家乐福的全球营业额达上千亿美元。
目前,国内零售商既没有能力承受这种强大的竞争威胁,也没有相应法制的制约。“敞开大门迎外资”的结果必然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目前,中国本土零售企业已陷入全面被动,面临空前
生存竞争危机。
业内预计,到28年,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有一半企业被外资兼并;外资超市将社总零售额的25%,香港郎咸平则预测:中国零售业市场全面开放5年后,外资企业将占据8%的市场份额。
四、渠道为王,流通业实际上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它不仅影响工业生产,还能左右企业品牌的产生。跨国公司在华通过大卖场经营模式,利用占据终端采购渠道的主导地位,通过全球采购方式
,间接或直接控制中国轻工业。如任其无限扩张,将极大削弱本国工业的竞争地位。
发源于西方的现代大型零售商,其经营模式和旧式零售业有根本的区别。他们可以利用雄厚的资本实力和覆盖全区域的经营规模,以及现代的交通、信息网络,在公司范围内形成内涵盖超越国
界的、统一高效的采购系统和物流控制系统。例如,沃尔玛在巴西的2家超市可拿到美国4家沃尔玛同样价格的商品,并在全球设立了21个办公室监督为它商品的工厂。
依靠企业自己的物流系统和信息系统,新型零售巨商摆脱了旧式零售业对层级采购批发环节及其代商的依赖,可以从工厂直接进货,甚至并购制造厂,从而大幅度地精简中间环节,节约仓储
运输成本,缩短转周期;利用专门的零售追踪分析软件(根据历史数据和气候、地方消费习惯等市场各要素),准确判断市场的未来需要量,及时调进货、控制合库存等,高对市场预测的准
确性和反应速度。
零售超市的赢利模式是“尽量不赚消费者的钱,赚厂家的钱”。利用自身的规模优势,尽力压缩进货价格及前端制造环节利润,以赢得低价竞争优势。
这种巨型零售企业的扩张,正在深刻地改变生产和流通的关系。在大幅度节约流通成本、高生产-消费市场间的互动效率的同时,也使得零售业从过去“批发零售”环节的末端,升到有能
力左右生产厂商的地位,加强了流通领域对生产、消费双方的影响力。在美国企业5强中,流通企业就占1家。
21年,法国媒体称:“谁控制了法国的商业流通业,谁就控制了法国的经济,谁就拥有了法国。”现代流通控制着市场、决定着生产、影响着金融。谁掌握了一国的流通主渠道,就相当于掌
握了经济命脉。这也决非简单的争夺市场份额和企业利润,其核心是国家的战略竞争。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开放不到1年,本国的流通企业全军覆没,从而导致个国家经济经常震
荡,金融危机频繁出现。
中国的轻纺工业集中度低、竞争激烈。大型零售巨头的崛起将形成“店大欺客”,进一步压榨普通加工业的利润和工资,恶化了轻工业的生存状态。例如,深圳某电器厂调查,1996年前出口电
扇利润为2%,现不足5%。电扇、榨汁机和烤面包机的平均批发价,从1年前的6元左右下降到了5元;工人数量减半至15人,但产量维持不变,工人月薪起薪25元(比当地最低工资水平低4%),一天工作18个小时。深圳沃尔玛采购1万辆
好孩子”童车,采购价格是6美元,厂家明知赔钱还是接单,因为这样方便从银行贷款,众多工厂在这种压力下,必然出现一轮又一轮的淘汰。
早在22年,国务院领导对我国零售业过度开放问题做出过批示,但没有具体措施出台。前国家经贸委等发布件,要求对城市商业网点加强规划管。授权各地方政府制订相关的限制措施,
但各地政府多与外资零售商结盟,上述件实际上没有起到作用。目前,尽快制定对违规外商的严格查处办法,并大力扶持本国流通企业。
附:行业排名:国美电器(销售额869亿元、82家店铺)、百联集团(779亿元)、苏宁电器集团(695亿元)、华润万家(785亿元)、大连大商集团(614亿元)。
外资企业:家乐福、大润发、沃尔玛、好又多、易初莲花、麦德龙、乐购TESCO、百佳、欧尚、永旺、华糖。
家乐福:最早进入中国的国际超市,在中国个城市开了9家大卖场(26)。其合作伙伴之一上海联华超市,已成为中国零售业巨头之一,拥有1家店面。
沃尔玛:24年总销售额24亿美元(是1992年的5倍),1万工。1996年进入中国,24年在9城市有25家分店,5年有56家分店,6年在6城市7家分店。2年采购额达到15亿美元。
在中国销售的产品95%以上是本地产品。与2万家应商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采购中国商品出口金额约为9亿美元,间接采购金额也超过9亿美元。
乐购Tes:Tes绝对控股乐购之后,专注于华北、华东、华南的业务发展。推出了“保证低价”的承诺:公里内其他卖场相同商品价格更低,将退还顾客2倍差价。
贝尔斯登商业银行和鹏润投资集团建立一个战略投资联盟,在刚签署的联合投资备忘录中,两家各出资25亿美元,建立5亿美元的联合投资基金,本地零售商(除家电零售外)都是投资基金关
注的目标。
其他在华的外资大卖场商铺有:
欧尚(法国),21家(24)
万客隆(荷兰),计划21年开家
宜家(德国),计划21年开1家
易初莲花(泰国),约1家(26)
百安居(英国),计划21年开126家
乐华梅兰(法国),计划21年开2家
麦德隆(德国),计划每年开1家
伊藤洋华堂(日本),已有11家,计划28年开5家
各大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城市的布点
沃尔玛(美国):北京、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天津、济南、青岛、南京、南昌、长沙、福州、厦门、昆明、
深圳、东莞、汕头等
家乐福(法国):上海、北京、天津、沈阳、大连、重庆、武汉、南京、宁波、无锡、青岛、珠海、东莞、新疆等
麦德龙(德国):上海、南京、武汉、成都、杭州、宁波、无锡、福州等
普尔斯马特(美国):北京、天津、昆明、成都、沈阳、哈尔滨、新疆、中山等
万客隆(荷兰):北京、天津、石家庄、沈阳等
百盛(马来西亚):北京、上海、大连、无锡、青岛、重庆、成都、西安、扬州、贵州、兰州、沈阳、淄博、绵阳、呼和浩特、合肥、太原、鞍山、乌鲁木齐、德阳、长沙、潍坊、长春、天津
等
百安居(英国):上海、苏州、昆明、深圳、杭州、青岛、武汉、广州、北京等
邮政和快递:
快递业是邮政业中的新兴业务。24年,中国快递市场营业额为26亿元,同比增长275%;5年营业额同比增长25%。
目前,中国快递业已形成由中国邮政、民营企业、外资巨头及其他国有企业四分天下的局面。中国邮政的垄断局面受到挑战。
民营快递:1多年前民间快递从华南、华东大城市兴起。目前全国快递企业超过5万家,从业人万,占国内快递市场8%份额。上海民营快递在同城快递市场中占95%,在城际快递市场中占
7%的份额。
外资快递占领中国快递市场。中国加入WTO,承诺向外资开放邮政。以UPS(美国联合包裹)、FedE(美国联邦快递)、DHL(德国敦豪)、TNT(荷兰天地快运)四大国际巨头为代表的国际快
递公司迅速进入中国,联手中外运、中铁、中国民航等国内企业,已完成投资布局。目前各外国巨头主要从事国际快递业务,十几年内已占领中国国际快递业务市场的8%,下一个目标是抢夺中国
国内快递市场。
UPS于1988年即和中外运建立合资企业,最近几年业务量增长达5%以上,已在2个城市设代表处。24年UPS宣布出资1亿美元收购中外运合资公司的股份,实现独资。UPS拥有包括一个专用卫
星和5万英里通讯网的专有全球资讯网,可与全球1个配送点随时联络,顾客可在网上随时查到包裹所处位置和状态。UPS计划在华投资5亿美元,于27年在浦东国际机场建立转运中心,是其亚
太区四个转运中心之一。
FedE拥有6多架飞机和庞大的卡车运输系统,是占支配地位的机场对机场货物运输商。FedE已在中国22个城市设了网点,计划还要新增1个城市的服务点。FedE在美国和亚洲之间已建成
完备的网络,设有服务于北京、上海及深圳机场的航班,计划在上海建设中国最大的快件处中心,并和广州新白云机场签约设立转运中心,此为其亚太转运枢纽。
速递业和物流业的成长关系密切。25年12月起,中国物流业向外资全面开放。国际5家最大零售商业跨国集团已有2/进入中国,在中国的采购金额已达到2多亿美元。中国物流市场增长率
达2%,业内预计,21年中国物流市场规模将达12万亿元;未来1-2年全球航空货运年增长6%,速递业增长12%,中国的速递业务增长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
速递业务不仅局限于邮件,必将向高附加值产业物流延伸。例如电子产品过去是几级分销,现在生产企业直接交快递公司打包进库,根据订单委托快递公司发货,形成一套完的快递程序。
在新《邮政法》起草中,关于中国邮政地位问题争议较大。25年7月,CAPEC(亚太国际速递商协,国际快递巨头代言人)发表声明,对中国《邮政法》修改最敏感的部分出建议,要求邮政
企业分业经营、限制邮政专营、建立独立的监管部门。要求邮政改革每一阶段的所有商讨工作充分透明,让包括国际快递商和物流商在内的各利益关系方有机发表意见。
业内人士指出,此举表明国际资本以建言中国邮政改革为名,试图插手中国的信函业务。信函业务属于政府职责内的“公共服务”,不可能完全市场化。目前,世界上的邮政基本业务都是亏损
的,为保障邮件安全,很多国家政府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加以贴补。中国邮政业目前仍将邮政资费作为邮政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中国信函业务收入占邮政业务总收入的比重逐年减少,现已不足1%,
这与没有建立合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有很大关系。建立和完善邮政的四大机制(普遍服务机制、特殊服务机制、安全保障机制以及价格形成机制)应该是当务之急。
咨询服务
26年月两期间,全国工商联案:四大国际计师事务所“几乎垄断了我国海外上市企业的全部审计业务……大量国家重要信息已处于开放状态,国家安全令人担忧”。
自9年代初,全球知名的四大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毕马威、德勤、安永),外加安达信,陆续获准在华设立合资计师事务所。由于本土计师事务所屡屡被曝光计丑闻,如银广夏、
郑百、蓝田股份等案,21年中国证监发,要求上市公司IPO及再融资时,财务报告除国内计师事务所进行法定审计外,还必须由国际计师事务所进行补充审计。一些银行也发布了类似
规定。借助这些优惠政策,“四大所”在华业务排名迅速升至前四名,稳居榜首。
长期以来,国外的四大国际计师事务所几乎垄断了我国海外上市企业的全部审计业务,而这些企业有的又往往是我国的关键行业,如能源、金融等。通过审计业务,外国机构可以获取到关键
行业几乎一切重要的信息。如我国能源规划的战略布置、国有银行过去不宜披露的资金用途等等。现在,大量的国家重要经济信息已处于开放状态,国家经济安全令人担忧。
近期,“四大所”在国内外丑闻不断,包括违反独立性的规定、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与造假公司合谋等案例。面临诚信危机。25年7月,财政部责令普华永道计师事务所改,财政部公
告指出:一些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中存在审计程序不到位、收集审计证据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对一些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虚增利润、避免连续亏损等问题,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发表了
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其实就是针对普华永道关于黄山旅游、京东方两家上市公司的审计案。
德勤卷入科龙案:经证监调查,科龙电器存在重大财务违规问题,德勤正是科龙的审计机构,名誉扫地。
毕马威陷入锦州港案:其在美国涉嫌非法避税遭调查。
安永:25年陷入通用电气子公司等债权人诉安永欺诈案,案值达8亿美元。
业内人士指出:对于职业计师而言,职业道德系安身立命之本,但“四大所”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也未能洁身自好,失去独立第三方立场,为了利益经常容忍客户的违规行为,甚至采用“灰
色手段”帮助审计对象避税、遮盖财务问题。又由于国内相关法律不健全,计师事务所遭到起诉的案例极少,
金融业情况
1中国银行机构吸收外资情况:
至26年9月,国内被外资参股控股的金融企业共67家,包括家银行、4家信托公司、19家保险公司、19家基金管公司和4家汽车金融公司。外资金融投资者的兴趣涵盖了银行、保险公司,
证券公司、基金管公司和信托公司等所有领域。
(1)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四家已成为合资银行,外资股权接近25%上限。
中国工商银行:高盛、安联、运通(美)投6亿美元,持1%(258)
中国建设银行:美洲(25亿美元9%),淡马锡(14亿美元51%)共9亿美元,持145亿美元(257)
中国银行:苏格兰皇家(1亿美元1%),瑞银和亚行(5%),淡马锡(新加坡)拟投1亿美元。
交通银行:汇丰(199%),境外上市(175亿,112%)。(248)
(2)其他股份制银行大部成为中外合资银行。
广东发展银行:花旗牵头的财团出资24267亿人民币,获855888%股权;外资股:花旗2%,普华8%,IBM信贷474%(2611)。特准外资股突破25%。
浦发银行:花旗投6亿RMB占462%股权(2212)
深发展:新桥(美)占1789%股权(24)
兴业银行:恒生26亿港元占1598%,
新加坡投资占5%,国际金融公司(世行下属)4%(212)
民生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占%,淡马锡占455%(2)。
渤海银行:渣打199%(24),
银行:德意志银行22亿美元?%(24-5)。
()地方商业银行大量成为合资银行。
如:西安商业银行(22),北京银行(25),杭州市商业银行(25),济南市商业银行(24),南京市商业银行(21),哈尔滨市商业银行(25)南充市商业银行(25)等。
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不再局限于大型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专业化外资银行更加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
(4)外资在各类基金、证券公司、保险业,不同程度地介入。
基金:合资基金公司2家85%,中资基金公司2家,615%
保险:前1名保险公司5家合资(平安、太平洋、新华、泰康、华泰);全部保险公司中,外资保险公司4家,49%,中资保险公司42家,51%。外资占保费收入7%。
2在华注册外资金融机构
在华注册的外商独资、合资银行机构共14家,下设17家分支行及附属机构;22个国家和地区的7家外资银行在中国24个城市设立了191家支行;41个国家和地区的18家外资银行在中
国24个城市设立242家代表处。在华外资银行存款总额达到4亿美元,贷款余额为549亿美元。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发展迅速,21年底以来增长46倍,年均增幅高达92%。截至26年9月末,
在华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达到151亿美元。
在华外资银行转制,获准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
据银监: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发展迅速,21以来增长4.6倍,年均增幅高达92%。
274,汇丰、渣打、东亚、花旗4家外资银行,成为首批获得法人营业执照的外资银行正式开业。银监目前还在审南洋商业银行、中信嘉华银行、新加坡大华银行的相关转制申请。在华
其他银行(恒生、日本瑞穗实业、日本三菱东京日联、新加坡星展、荷兰、永亨、新加坡华侨、美国摩根大通)正在进行改制筹建。
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共有25个(其中5个城市属前开放),
外资银行经营的业务品种超过1种,111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
4外资金融机构对中资银行的竞争和冲击:
根据有关规定,外资银行分行、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系营业性机构,经批准可按规定在中国经营存款、贷款、结算、托管和代保险等业务,并可在符合开业时间、盈利状况和审慎经
营等方面的条件后申请开办人民币业务。
中国还允许外资银行在华开办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托管业务、个人财业务、代客境外财业务、电子银行等业务,促进了外资银行业务品种和服务方式
的多元化。
外资银行开业之初,短时间内受制网点设置及人力配备,对中资银行的冲击力度有限。但目前各家外资银行都在大肆扩充网点。人才流失将成为中资银行之痛。汇丰(中国)219工中,96%
以上为本地人才,京沪穗深四地的中资银行将成为“挖人”的重灾区。外资银行在办公条件和待遇上远远高于中资银行,据调查外资行的薪水是在中资行的倍以上,挖来的人同时带来现成的客户
资源,以争夺目标客户。
外资银行决不仅把业务局限在高端客户,早已把触角伸向更多的领域,25年底几大外资银行已分别招聘和储备了数百位专业人,花旗汇丰的数据服务公司已有上千名工程师,决不只是为高
端客户服务。
5对我国金融安全构成威胁
外资大批进入国内金融机构,对金融体制改革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风险,包括:外资控制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加大、财富外流、中资银行优质客户和核心业务的流失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