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以来,自北方南下攻略江南的军队,为了节省脚力,多沿运河使用大量船只运送南下。
满清贵族都是马背上长大的,屁股只是适合骑马,对那摇摇晃晃的水力运输船只不是很感冒,但自从进入北京后,很多投降的汉官加入,给满清也带来了很多新的观念。洪承畴等汉官坚称运河水运比陆路方便,南下清军主帅阿济格想反正又不是自己动手,便同意让洪承畴征集船只运送清军南下。
满清控制的北方地域本来就缺乏船只,再加上连年征战,船民越来越少,船只失修破烂,洪承畴要想征集足够的船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后,洪承畴指挥的几十万大军在整个满清控制的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搞得鸡飞狗跳、民怨沸腾,征集到的船只,还不够运送四分之一的清军南下。
呆在北京的满清贵族们听说要征集船只南下,耽误了不少时间,便不耐烦了,下令要立即南下。
洪承畴在满清朝廷中,表面上看去很是风光,连皇太极的老婆都被使用来色诱他,但实际上,洪承畴连条狗都不如,满清朝廷一下令,便屁颠屁颠地率领那只能算是运输船队,根本来不及形成战斗力的水师跟着阿济格南下。
清军水陆两路南下,刚出北京没多远,在河北地界便遇上骚扰清军行军大队伍的零星起义民众。
脾气暴躁的阿济格不管三七二十一,便命令将敢于反抗的所有人清除一光,老谋深算的洪承畴都无法阻住,只得任由其施为。
多铎率领二十万清军第一次南下攻伐南明时,淮河各地基本上是望风而降,有个别地区对清军的抵抗那也是凤毛麟角。
而阿济格、洪承畴率领四十万清军第二次南下时,形势已完全不同。满清朝廷颁发了臭名昭著的《薙发令》,不但整个江南民众的反抗风起云涌,淮河以北的民众以江南民众为榜样,也纷纷群起响应,他们杀死满清派出的官吏兵丁,占据城寨,竖起反清的旗帜,特别是在得到铁血军广为散发的《抗清大全》后,各地反清的民众义军有样学样,照着杨光教授描述的办法,以江南的铁血军为榜样,如果来进剿的清军人数较少了,便召集周边的义军前来与清军展开会战,如果清军势大难敌,则利用本地熟悉的地形,与之周旋,将清军肥的拖瘦,瘦的拖死,死了的就踩上一脚让其永世不能翻身。
阿济格一开始是派出满蒙八旗或汉军旗的精锐骑兵,前去包围剿灭各地的义军,谁知那些义军得知是精锐清军前来,仿佛水银泻地一般,一下子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很少有让清军抓住的。就算有个别义军被抓住的,也毫不畏惧地就地依托城镇村寨为工事,与清军打起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如果要剿灭淮河以北的各地反清义军,必然耗费不少时间,就算全军展开分散进剿,没个半年几个月的时间,也根本不可能向南挺进,这让阿济格抓狂不已。
阿济格窘态最后还是让洪承畴化解了。
老奸巨猾的洪承畴向阿济格进言:“王爷,朝廷是命王爷率大军直扑江南,剿灭江南各地贼寇,淮河以北的贼寇,只要不影响南进大军后路的,不必理会!”
洪承畴的意思是满清朝廷的只是要求阿济格和他率部南下平定江南,至于江南以外的动乱,他们还管不着,但是江南的动乱如果平定不了,他们两人就麻烦了。
阿济格心想前明的官僚洪承畴就是花花肠子多,但想想却觉得洪承畴说的很有道理,便顺水推舟地说:“嗯,洪大人言之有理,不知有何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