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都市言情>校园天下> 读《野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读《野草》(2 / 2)

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

《野草》里的诗,大都写得时隔不久,因而,鲁迅那一段时间里的心情便在很多诗里出现。所思,所想,所矛盾着的。有些诗,甚至是心潮起伏处,接连写下的。《秋夜》之后的《影的告别》,接着写那段时间里的孤独,阴暗,与虚无。鲁迅是坦荡的,于是他没有隐藏自己。此诗解剖了自己内心深处和生命哲学中存在的阴暗面。鲁迅的心里,存在着一些他所憎恶的,但是他想除去而不能,这便是他矛盾而痛苦的。小篇的文章,讲究开门见山,言简而意赅。此诗深黯此理,于是在开篇,便作了一个新颖奇异的小引。影的告别,特定的情况产生的时间背景。此后,通篇俱是影告别形所作的独白,这独白,可以说是鲁迅内心矛盾和生命哲学的最紧张最曲折的表述。

再后,是《求乞者》。

如此开篇,我顺着剥落的高墙走路,踏着松的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微风起来,露在墙头的高树的枝条带着还未干枯的叶子在我头上摇动。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

《影的告别》是夜,鲁迅写下此文。

同样,开篇,作者描绘了一个象征性很强的社会现实生活的图景。这是北京深秋街头的自然与社会风物景象的真实写照。衰败与没落的时代,昔日的高墙,已经剥落,且不管它曾经的辉煌与否,此刻,它和着地面是那满路松的土,告诉人们这个时代的阴沉灰暗。而高墙里的人们,却相互没有爱的温暖,没有真情的关心,没有理解与同情,更没有理解和愤慨之意,于是人们漠不关心地各自走路。于是求乞者,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场,而我,却并不可怜他,相反,是厌恶。不是我与人们一样冷漠无情,而是因为鲁迅对麻木而又被迫的劳苦大众的更广大的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复仇》其二。

因为他自以为神之子,以色列的王,所以去钉十字架。

不需要一字的解释,不加一句的开场,神之子钉十字架的场面,便霍然惊现人们的眼前。可是这样的开篇,却没有给人唐突的感觉,就像你一睁开眼,便看到了这样的场面,自然。但却是一个隆重而意义重大的场面,神之子要被钉死了。开门见山的开篇,凝炼而简洁却明了。因为他是神,高人一等,他要开蒙人们,他要启导人们,但人们不理解,最后把他钉在十字架上。可是上帝遗弃了他,最终他还是人,以色列之子,可是人们连人之子都杀,何其可怜,何其麻木无知,因为那个人之子,正是为人们谋解放的人,那钉杀,比杀神之子更血腥,更应该诅咒。复仇,复仇。。。。当先知先行者为人们求幸福的时候,他们的下场却是遭到这些人们的诅咒,辱骂,嘲笑,最后,钉杀。。。。鲁迅便以血的描述,血淋漓的洒,可是人们却是欢乐的。。。。如此场面,让人何其绞痛,何其欲哭无泪。。。无知竟此,情何以堪。。。鲁迅他要复仇,因为他怀着对这群人,更广大的爱,快醒来吧,他呐喊着!

《希望》。

我的心分外地寂寞。

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

开篇,他平静而痛苦地说,我寂寞,却很平安。因为一次次的希望最后的破灭,因为一次次痛苦的折磨,最后,他终于麻木了,于是,寂寞,却很平安,麻木,心如死水,无波无阑,自然平安。接下来,他说,我大概老了。三十四岁的人,便说老了,是啊,战斗如此的痛苦而疲惫,怎会不老?矛盾,徘徊在希望与失望之间。希望曾在时,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见过张勋复辟,看来看去,于是怀疑,于是失望,颓唐起来。太多的失望,于是他说,我大概老了。而青年们经过这一些以后,反复的政治变化中,于是也变得消沉起来。鲁迅是关爱青年的,他见不得他们消沉,见不得这些朝气的人也跟他一样唉叹暮年,于是说希望,来勉励青年,而表达自己彷徨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矛盾痛苦的心境。

《风筝》。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一开始,便是写北京冬季的实景,白雪遍地,秃树向空,晴天朗日,浮动的风筝,在天空中星星点点,而我见景生情,却觉得惊异和悲哀。便是这惊异,便是这悲哀,暗示着此诗主题线索的开端和展开。鲁迅曾经呐喊,救救孩子,而这篇文章,便是以反省虐杀儿童娱乐天性为核心的。我惊异,于严冬肃杀的天空里,看见北平的上空,竟有飞起的风筝,于是想起,在故乡,该是二三月,草长莺飞的时节,天空才会漂起风筝,那是一片春日的暖和。于是心里难以忘怀和向往的江南故乡春日暖和便与这北方寒冷的萧萧产生严重的不协调。我失望着北方的生存空间,却更加向往江南的故乡,于是惊异地问自己,我现在在哪里?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决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我痛苦而又愤懑地问着自己,那彷徨,那孤独,那阴暗,那虚无,在那反抗绝望中,找不到可以发挥本性的真正的位置。可是我却还悲哀。想起故乡的春,故乡也照样有风筝,于是记起我曾经的虐杀,批判着封建家长式的吃人道德观念,而弟弟却忘记了,忘记了我是怎样拆了他心爱的风筝,忘记了我是怎样呵责着他不许放风筝,对于我,固然没有得到原谅,却见到了高尚的美德。弟弟也惊异地笑着,“有过这样的事么?”他什么也不记得了。封建的道德扼杀的便是这样的天真,这样的宽容。弟弟便用那天真的笑脸,毫无怨言,宽恕地刺痛着封建的神经。

《狗的驳诘》。

我梦见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

《野草》后面的很多篇,便以梦为开始,我梦见。。。。残酷的现实,让人体会到了道路以目的心境。我不能说真话,但我也不能说假话,于是,我便可以梦见。而这一次,我梦见自己像个乞食者的时候,有一条狗在我后面叫了起来。于是我便受到了侮辱一样,傲慢地叱咤着说:“呔!住口!你这势利的狗!”人竟是人,不管如何落魄,却还是高贵的生物。虽然我像个乞食者,却可以傲慢地斥责一条狗。可是那只狗,非但没有乖乖地听话,而是说起了话来,“不敢,愧不如人呢。”狗竟然嘲弄着人,于是我愤怒不已,这该死的畜生,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可是狗却不依不挠,且是颇有正气地申诉着狗是如何的愧不如人。“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狗却待要说,而我,却恐怖,离奇,荒诞,羞愧,恐慌地逃走了,尽力地走,直到逃出梦境,躺在自己的床上。当人们一直冷笑着,嘲弄着狗的势利眼的时候,狗却正气而理直气壮地叱咤着人,说,愧不如人!当狗的势利眼还分不出铜和银的时候,人们却知道嫌贫爱富;当狗的势利眼还分不出布和绸的时候,人们却知道以貌取人;当狗的势利眼还分不出官和民的时候,人们却知道喊官老爷;当狗的势利眼还分不出主和奴的时候,人们却知道攀龙附凤。。。。。。我要逃,我当然要逃,到最后我才发现,我哑口无言于狗的驳诘,而它且待还要谈谈,原来,原来人竟还不如一个畜生!于这看似荒诞之中,却又是何等的讽刺。为什么说鲁迅的文章是匕首,投枪?这便是!当奉承之辈看到这样的文章,当贪官污吏看到这样的文章,当市侩小人看到这样的文章,他们怎会不惊心,他们怎会不害怕?当一个衣冠楚楚之流,被一条下贱的狗骂得落慌而逃,那又是何等的力量?而这匕首,这投枪,却从来毫不留情刺向那些有毛病的人,便是鲁迅眼中的民族劣根性!当一个人试图用一己之力去改造一个民族思想的时候,他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不朽!而这狗的驳诘,甚至可以用到今天,用到一个民族魂魄真正干净的那一天,鲁迅,便透过历史的乌云,重现在天空中,那孤高的身影,那瘦弱的身躯,他的不朽是因为民族需要这样的精神,需要那些文章。

鲁迅,永垂不朽!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