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天子驾临北海,一晃已过半月有余。期间各路诸侯纷纷遣使来北海朝贺,近一些的诸如曹操、袁绍、刘备等都早已来过,远点的像西凉韩遂、西川刘璋、荆襄刘表等则还未到达。
众诸侯的心思虽然不好琢磨,但面子还是给足了皇帝的,一来至少装出一副‘我仍是汉臣,仍效忠汉朝’的样子令自己少树敌,二来还能多少从皇帝处求得一些封赏。
刘协自然明白这些道理,经过董卓和郭汜、李傕的先后折腾,刘协再也不是那个天真且无忧无虑的陈留王了,好容易捞到辛锐和杨彪这几根救命稻草,正是需要好好借北海之势,重整大汉威仪的时候。
辛锐对皇帝的心意揣摩的比较明白,又因为自己于各地开设的情报机构颇为得力,能够掌握各家诸侯的状态和动向,因此在接待来使时给刘协做了一回参谋,让刘协可以好整以暇地区别对待每一家。
这其中刘备是亲自前来的,辛锐暗自好笑,这个刘大耳朵,到底还是走了历史轨迹的老路了,尽管历史上他是被曹操击败以俘虏的形式进入许昌,而现今却是堂而皇之地前来朝贺,说不得自己也要跟他演一出‘煮酒论英雄’了。
刘协对刘备印象很好,首先因为刘备毕竟是宗亲,虽然隔了多少庶辈,但拿过宗谱来一看,这还是自己的皇叔,这层关系就不是一般人能相比的了。再者刘备虽然成事较晚,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漂泊生活,但无论哪一场保皇战,都有这位皇叔的影子,从剿灭黄巾到讨伐董卓,这哥仨始终活跃在第一线,关胡子当初更是泗水关前斩了华雄,天下闻名。有这般忠心汉室的前事摆在那,又怎能不叫皇帝高看一眼?心生感激。其次刘备确实招人喜欢,一脸忠厚长者模样,一身正义国士之风,谈吐又颇为不俗,放在历史上,公孙瓒喜欢他,袁绍喜欢他,卢植喜欢他,孔融、陶谦、吕布都喜欢他,更不要说他手下关、张、赵等人了,也就明白人曹操颇为忌惮他,但还是有些喜欢他的,几乎人见人爱。
刘协是个多年的孤儿,身边一个亲人都没有,乍见这族叔,血浓于水的亲情陡然泛滥,又怎能不叫他生出依赖之感。
刘备也会算计,有了赵云这层关系,加上三家盟约在前,北海又吞并了他无力监管的琅琊国,他料想辛锐于情于理都绝对无心加害自己,因此趁皇帝下诏这个好机会,他带上赵云马不停蹄地赶来北海。
赵云内心颇为尴尬,但想着自己现在毕竟是刘备部将,不能因私废公,只好随主公一同来了。
刘备亲来,这排场自然和接待使臣不一样,辛锐也有心探探徐州虚实,因此建议刘协大排宴席,招待皇叔。
第一次面对面和刘备相见,辛锐感慨颇多,想来的确好笑,从自己出山时北海求援开始,自己对刘备一直警惕不已,因为此人那种所谓仁义的行事方式,叫辛锐从心底不喜欢。
但冥冥中自有天意,刘备几经辗转,仍然入主徐州,并且当今形势相比历史轨迹,对他更加有利。因为来自曹操的威胁,已经被北海和濮阳联合抵挡住,他只需严守淮南的袁术,便可高枕无忧。徐州是连接南北的枢纽,是个农业、商贸重镇,物产丰富,经过一番休养生息,自可以积累相当大的财富和军备,届时刘备足以笑傲群雄。
刘协却不知辛锐心中和刘备的那些龃龉,只是一见自己的‘皇叔’,便开心不已,宴会间推杯换盏、频频敬酒不算,还将刘备请入后堂,引皇后、贵妃等家人与其相见。
到了晚间,干脆就留刘备在太守府这个临时皇宫过了夜,叔侄二人秉烛夜谈,很是开怀。
第二日皇帝便下旨,封刘备为左将军,宜城亭侯,领徐州牧,就叫刘备总督徐州军政,以拱卫朝廷。刘协心中高兴,向朝中文武道:“朕前番得遇大将军,今番又见了皇叔,真是汉室之幸,二位当齐心协力共扶大汉,何愁汉室不兴。”众大臣都一齐祝贺。从此刘备‘皇叔’的称号,便天下皆知,大大地提升了他的威信。
事已至此,辛锐也说不上是福是祸,他早知刘备绝非久居人下之辈,而今人家堂堂正正来拜见皇帝,得了封赏不说,又被皇帝百般推崇,这对于徐州今后无异如虎添翼,这般阳谋,任谁也无法破局,毕竟头顶上还有个皇帝,总不能忤逆。
只希望刘备心中有数,不要参与什么衣袋诏之事,叫自己不至于后院起火,不过想想董承、种辑等人,都是自己一路从长安救回来的,和自己并无过节,马腾又是自己爱将之父,不日便会来到北海,若是他们还要闹出衣袋诏这样的事件,可实在是说不过去了,想到这里辛锐复又释然,促使刘备造反的条件并不成立,想来以刘备的才智,也不至于蠢到以区区徐州之兵和北海抗衡。
大将军府即原来的中郎将府于第二日晚间设宴,招待刘备和赵云,辛锐启奏皇帝时,刘协仍旧不舍,要在太守府继续设宴,刘备施礼道:“陛下两日已多次宴请微臣,再不敢扰了陛下清净,大将军情谊拳拳,微臣亦不好拒绝,还请陛下恩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