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召唤大纵横时代> 第九十九章 新兴阶级(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十九章 新兴阶级(中)(1 / 2)

 这些混迹于各城市之中,倚靠替人服役的人,往往都是在农村没有土地,又无法在农村立足的人。</p>

不然就算丢失了土地,也可称为地主的佃户,完全不用困居城中,替人服徭役度日。这些人要么是出生在城中,无人照看,自生自灭的人。</p>

要么就是因为犯了农村忌讳,丢了退路,不得已来到城中。</p>

无论如何,他们都是与农村无缘,只能居住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受雇于官府,填饱肚子。</p>

可以说,他们就是这个小农经济下,为数不多的一群无产阶级。</p>

与佃户不同,他们甚至连组织者都没有,只能倚靠自己的身体、见识来满足自己的生存欲望。他们大多也没有户籍,甚至居无定所。</p>

多数都是被遗弃的孤儿,有家室的少之又少。这种人站在农业社会的边缘,只能把自己的一生构筑在县城的城墙和野外的道路上。</p>

为匠人改籍很快就完成了,江河又命户部官员与洛阳县令配合,把整个洛阳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仔仔细细地搜查了一遍,把搜查到的黑户全部定籍。</p>

此举果然发现了不少居无定所的黑户,江河把他们中的青壮年迁居到新区,分给房子,安排工作。而老人孩子,则是一股脑放入抚养院中。</p>

没错,大陈是有抚恤机构的,而且是官办机构。不过突然涌入数千老幼,这抚养院就得扩建一下了。江河又把其中年纪在八到十三岁的集中起来,送入小学校中。才算是把这些人安排妥当。</p>

到正月末,江河就收到了工部汇总的第一批工匠名单。</p>

其中整个洛阳的工匠共有三万六千四百余人,其中仅八千人是洛阳和各地迁来的工匠,其余近三万人都是之前替人服役的人。</p>

“怎么会这么多?”看到数字的江河难免有些震惊,虽然如今整个洛阳城内工地上的徭役人数在十万人之上,可这个数字还是吓了江河一跳。</p>

工部尚书刘义解释道:“洛阳本来就是天下徭役最多的地方,修皇帝陵寝、修城墙、坊墙还有街道,每年都不会少于五万徭役。光是靠着洛阳周围的徭役肯定是不够的。”</p>

“故而洛阳的徭役有很多都是地方派往洛阳的,可长途转运徭役,所费甚大,故而洛阳便会稍稍提高这过更的费用,加上洛阳城中民多,也养得不少专门为人过更之人。”</p>

江河听着点了点头:“这些过更人,最好都迁去新区。新区不缺房子,凡是愿意搬到新区的,以高出市场价格两成的价格收回旧城区的土地。”</p>

“还有,注意一下这些旧城区过更人集中的坊,若是官府持有土地超过了五成,就把整个坊迁到新区去。”刘义虽然不知道江河要这城北的土地干嘛,也无心思量,点头称是。</p>

“工人的合同拟得如何了?”才放下了名单,江河又问起了另一样最关键的事。匠人的待遇江河已经在去年就安排好了,只剩下这些过更人的了。</p>

刘义自然是有备而来,当即把准备好的文件呈了上去。</p>

工部照着江河对待匠师的待遇改了改,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价格体系。</p>

最基本的工人两份口粮(每年约四十石),每月百钱。两年以后升为长期工人,三份口粮(每年约六十石),每月一百五十钱。第一个五年期满,升为高级工人,三份口粮,每个月三百钱。</p>

此外还有些官府的其他待遇,比如医疗方面、住宅分配方面。</p>

与之前对待名单不同,这合同江河逐条看过,看得极为仔细,让刘义额头冷汗涔涔。</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