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召唤大纵横时代> 第十七章 官仓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七章 官仓(1 / 2)

 江河是有点搞不懂徐然表字的来历,但总感觉着背后一定有什么规矩在内,一时之间想不到,索性不继续问下去。</p>

二人聊着聊着,江河发现自己居然完全放下戒心,和他讲了不少辛秘,这让江河猛地一惊。刚想再扯些胡话,让他不信自己所说之言。</p>

哪想到这个徐然居然鬼魅一笑,快速起身,撂下了句。“不打扰子岳休息了,明日再详谈吧!”就头也不回地出去了。</p>

连门都没给江河关上。</p>

起身想去关门,虽然现在已经八月,郯县在昌邑以南,温度更高。但是江河晚上睡觉不关门,总有种裸奔的感觉。</p>

关门时候江河抻出脖子,四下寻找。见四下无人,才让埋伏在床榻下面的耿雷等人出来。</p>

“看徐然这样子这次是能平安回到兖州了。不过也别掉以轻心,也不早了,先下去休息吧。”江河拍着耿雷肩膀,嘱咐道。</p>

重回徐家,耿雷也心有戚戚。离开徐家大院快十年了,这十年间,他随徐肥在琅琊贩盐,虽然累积起来巨万财富,但也随着琅琊王的一纸禁令成为虚幻。</p>

方才耿雷率领两名亲卫埋伏在床下,见到徐然时候愣住了,原来那个流着鼻涕的孩子居然成长为一个翩翩君子,真是和徐肥年轻时候有那么七八分相似。</p>

耿雷回想起八年前的那天,自己与徐肥结拜,二人引为知己,大觉天下虽大,亦必有自己二人大展拳脚之处!</p>

可是八年之后,自己委身向他人称臣,来为徐肥获取片刻存身之地。</p>

感激地看了一眼江河,幸好徐肥是落在他的手里,才有活命的可能。若是落在了其他官吏手中,定然函封其首,献于琅琊王,以换取无尽封赏去了。</p>

“主公,我想回奉高见一见他。”</p>

“回吧!等这边事了,我就给你放个假,一个月够吗?在奉高我特地嘱咐李左鹤予以照顾。没有别人知道那个地方,他很安全。”</p>

“嗯,属下必誓死守卫主公。”</p>

“耿雷,你今日也有些做儿女态了,往常不是你嘲笑别人吗?睹物思人,人之常情,快回去休息吧。”</p>

耿雷抱拳,道了个诺字。</p>

关上大门,望着耿雷远去的背影,江河心里也有一些没落。</p>

第二日,下起了一阵小雨。</p>

这时候江河正在亭子中向东坡学琴,有苏东坡手把手弹琴,是何等福气?东坡随手赋词,江河听罢,大觉意境高远,词气豪迈。</p>

当然,除此之外,江河也听不出什么别的东西来了。</p>

对于古琴学习,江河真是一阵头大,学了将近一整个上午,连一个短曲都弹得如鬼哭狼嚎一般。</p>

刚欲摔琴而去,徐然撑着一把油纸伞走来了。</p>

“子岳兄!”徐然放下雨伞,整理了一下衣冠。“怎么有如此雅兴,在这雨亭中弹琴?”</p>

“啊,这可谈不上什么雅兴。你也听到了,我是初学,没到那个境界。”</p>

“诶,子岳兄说笑了。兄之琴技不过初学,安能大成?但兄琴声中那阵杀伐驰骋之意,可真是超脱琴声。”</p>

江河心思,这人怎么说谎话不打草稿啊?自己这水平还赶不上法正呢,法正弹琴问自己好不好。自己也最多捂住苦笑脸儿,道一句好。</p>

“那哪有伯烬你这步幅来得妙?你一路走来,我都瞧见了。真是龙行虎进之步,鹿跃熊攀之姿。平稳中带灵隐之气、徐进中带驱原之神。安若山岳之不动,势若川渎之不息。”</p>

“真是东海隐贤!谦谦君子体,灵气集聚身。仪貌庄威严,胸腹饱文章。”</p>

江河心道,不就是恶心吗?你恶心我,我也恶心你,瞧你那两步道走的,下摆上溅得全是泥渍。</p>

这时候,徐然猛地俯首。江河只见徐然鞠躬,伸出来一个抱拳。就听徐然道:“多谢兖州刺史称赞,伯烬定会努力,不负刺史所评!”</p>

“所评?”江河大怒!谁评价你了!我是在嘲讽你,你听不出来吗!</p>

“正好有这位先生作证!吾所言,可是不虚!”徐然正身,指着苏轼道。“这位先生看着眼生,不知可否介绍一二。”</p>

东坡本以为自己也就是个看热闹的,没想到还扯上了自己。</p>

他也知道眼前这人的分量,不敢托大。于是恭敬地道:“吾姓苏名轼,表字子瞻,益州人也,现在刺史幕下任州祭酒一职。见过徐君了。”</p>

徐然作惊讶状。“原来是苏轼苏祭酒当面!苏祭酒的名号我早有耳闻!不知可否为我写下,刺史大人的评语,我必悬于卧榻,万万不能辜负了刺史之言!”</p>

江河深觉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不过碍于面子又不好说些什么,摆了摆手,让东坡写就。</p>

东坡可是宋四家之一,这挥毫泼墨的功底可是当世无双!二十个字须臾写就,不同于大陈流行字体的沉稳、呆滞。东坡的字显得灵动、俊逸,但又不失庄重。</p>

八面开锋,气若游龙,看上去就是当世佳品。江河看时,深深感觉心痛,这样一幅墨宝,自己居然就这么送了出去。</p>

而徐然本以为跟在江河身边的文人能是什么货色?这可真是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苏轼笔尖一落于之上,徐然就瞪大了双眼,不肯放过一个细节。</p>

他也深谙书法之道,虽然书法之道只在世家圈子内刚刚盛行起来,徐然也已经修习此道十余年了,虽然字写得不错,但仍然没有超脱于时代。</p>

眼下见了前年后的书法,只觉眼前一心。而苏轼字中磅礴之气扑面而来,差点让徐然站不住脚。</p>

徐然看字,真是越看越喜欢。连各中素养最低的江河也不免沉湎其中,和徐然勾搭起肩膀。江河左手持纸之左端,徐然右手持纸之右端,二人勾肩搭背,共赏此美。</p>

苏轼立在一旁,没有说什么,只是站着,望着亭外细雨,在想些什么。</p>

就在这个时候,细雨渐渐停息,只剩下亭檐上还是不是落下一滴雨珠。</p>

“多谢刺史大人送我此评语,伯烬日后定会加倍努力,不负刺史所托。”</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