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辽东成为可靠的物资基地,明军向北拓展疆域的脚步才会坚实而不停歇。</p>
“微臣已经组织数十名农业专家,由陈子龙带队,年后便赶赴辽东,准备春耕事宜。”徐光启犹豫了一下,又说道:“不知辽东官府如何设置,他们若能配合,春耕大事会顺遂许多。”</p>
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辽东官员朕已有草案,陈子龙暂授辽东左参政,提督劝农。”</p>
明代在地方农政官职的设置上,省一级有布政使负责管理民政与财政事务,又设有左右参政、参议为副官,人数不定,且往往因事而设。</p>
如宣德年间,浙江布政司即奏请增设参议四员,其两员于温台诸府督理农务功。又孝宗弘治八年,于山东设参政一员,“提督劝农,兼管水利”。</p>
陈子龙得左参政一职,就不只是农业部的专业官僚,而是有了职权的政务官员。</p>
“微臣代陈子龙谢万岁赏拔之恩。”徐光启起身施礼谢恩。</p>
皇帝笑了笑,伸手虚抬一下,说道:“辽东久经战乱,百废待兴,农耕更是根本,让陈子龙好生去做。”</p>
停顿了一下,皇帝又说道:“农业部不仅要关注辽东,北方各地也要顾及。大灾害来临,北方受灾最重,不可轻忽。”</p>
“万岁放心,微臣已有安排,奏疏已呈上,请万岁拔冗御览。”</p>
皇帝笑了笑,说道:“徐卿办事,朕放心。嗯,没有别的事情,徐卿可告退。”</p>
徐光启施礼告退,出了大殿,长出了一口气。</p>
给弟子陈子龙说了句话,没想到万岁如此大方,立授官职。这对陈子龙是赏识提拔,对自己则是圣眷。</p>
可惜年岁已高,不然便要亲去辽东,为万岁分忧解难。</p>
徐光启摇了摇头,带着些许遗憾,向皇宫外走去。</p>
皇帝找出徐光启的奏疏,打开阅看,对其中的建议深以为然。</p>
明代中央农政官员直接负责劝农礼仪的制定与执行,以及国家劝课政策的制定与颁行,而对具体的劝课事宜,则以督促、监督为主,不负有直接责任。</p>
府一级又有同知、通判,其分掌诸事中有“治农”一条。县一级有知县管理一县之事务,所辖繁杂,由于其对地方农业生产负有直接责任,劝课农桑往往是其经常性事务。</p>
虽然明代大部分官员,特别是地方官员,都负有劝农的职责。</p>
但为了更好的督促和推进地方的农业生产,设置专门提督农政的劝农官,既督促地方农业生产,又能按时查官员的劝课成绩,应该是个比较合理的办法。</p>
比如陈子龙的任命,皇帝就想到了这一点。徐光启才没有多说,让皇帝看所呈奏疏。</p>
明代以地方佐官、副官为劝农官,有出于不影响正官行政权威的考量。但同时也造成劝农官,特别是州县一级劝农、治农官地位鄙下。常为正官或上官指使别差,影响其劝课工作的正常进行。</p>
思路更加明晰了。皇帝提笔写了批奏,放下笔,舒服地往椅后一靠。</p>
官员职责细分,一直是皇帝在筹划实施的事情。比如县令,啥都管,可很多并不是他的专业范畴。</p>
你想啊,既要审案当法官,又要收缴赋税当税务官,还有劝农等等工作。这样就难免事务繁多而难以周全,出现纰漏也不意外。</p>
以前出于财政的考虑,出于冗官的担忧,但皇帝的思路不同,据他这些年的研究分析,认为明朝的官员数量并不算多,照后世比更是差远了。</p>
农耕社会,可能真养不了那么多吃公粮的。可要推动社会的进步,提高官员的专业化素质,却是相当重要的。</p>
有了黑麦和土豆、地瓜,再加上南洋扩张,渡过小冰河期的灾害,皇帝已经颇有信心。</p>
要说是小冰河期的灾害灭亡了大明,朱由校首先就不同意。大明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的缺陷,是官僚体系的崩坏。</p>
也就是说,人祸是主要的,天灾是次要的。外敌是次要的,无数揭竿奋起的饥民才是毁灭大明的主力。</p>
现在,建奴已经穷途末日,就算能大部北逃,在小冰河期的灾难,和明军持续的攻击下,也是覆亡不远。</p>
心头之患剪除,朱由校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制度不改革,社会不进步,大明早晚还要走上老路。现在的振作之象,也不过是续命而已。</p>
平辽灭奴对于皇帝来说,也只是第一步。在战争中锻炼出来的强军,不会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属于他们的舞台才刚刚拉开帷幕。</p>
而且,击灭建奴是投入大于产出的赔本买卖,以后的战争则是开拓和掠夺。穷兵黜武,皇帝对发动战争的定义可不是这样。</p>
“皇爷——”王体乾入殿禀报,“蓟辽总督吴用先奉诏觐见。”</p>
“宣!”朱由校收起奏疏,坐正了身子。</p>
蓟辽总督吴用先乃是万历二十年进士,历任临川知县,户部主事,浙江按察使,布政使,皆有政绩。</p>
接任蓟辽总督后,吴用先抵任十日,即阅历蓟、昌各路,并上奏疏获得皇帝嘉许。在实际工作中,也是政绩菲然,墩台堡堞修缮整固,焕然一新。</p>
“微臣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吴用先进到殿内,跪拜施礼。</p>
“吴卿免礼,平身。”皇帝声音清亮,顿了一下又说道:“赐座。”</p>
“谢万岁隆恩。”吴用先再拜起身,在绣墩上恭谨地坐下。</p>
朱由校沉吟了一下,缓缓说道:“朕召吴卿回京,欲委吴卿巡抚辽东。吴卿意下如何?”</p>
辽东苦寒,又是刚刚安定,工作的繁重可想而知。</p>
“君命也,何敢避难?”吴用先躬身道:“微臣定殚精竭虑,治理好辽东。”</p>
朱由校颌首赞赏,说道:“蓟辽地处边疆,为官者皆不愿去。吴卿受命时,也是这般说的。朕还记得吴卿的奏疏所写:以崇简守约、惜军爱民为官方。若能如此,吴卿巡抚辽东,朕也就放心了。”</p>
话锋一转,皇帝接着说道:“但此番吴卿巡抚辽东,却与以往不同。军政分开,朕要从辽东做起,吴卿可为表率。”</p>
以文制武,以文抑武,这是历朝历代承平之后的传统。虽然对于稳固皇权甚是有益,但弊端也很明显。</p>
文武并重,抬高武人地位,皇帝可不是说说而已。从新任辽东巡抚开始,便要开始施行。</p>
吴用先略有些惊愕,但随即稳住心情,听着皇帝的讲述和交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