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都市言情>三国枭雄吕奉先> 第1063章 河内司马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63章 河内司马家(2 / 2)

无论是古文经学,还是今文经学,真正的儒者,往往以清素自守,以研读经学、微大义为终生目标,而不是纠集乡党,称霸一方。司马氏为乡党宗族所景附,能为众心所服者往往需要将略与财力,这正是地方大族的基本特征。从司马儁开始,河内司马氏凭借着雄厚的学术与政治资源,再加上武将豪侠的底蕴,终于在本朝的政坛之上崭露头角,逐渐崛起了。

司马儁,字元异,官至颍川太守,如今已是八十老翁,早就早就归隐田园,不问世事了。

如今,司马氏的家主是他的儿子司马防,今年四十有四,正当盛年。司马防,字建公,他的性格耿直公正,即使在宴会这样的休闲场所,也保持着威仪。爱读汉书的名臣列传,著有讽咏数十万。或许是司马氏的武将血脉过于强健的缘故,司马家的子孙们都像司马儁一样儿,一个个都是体魄强健的大个子,仪容甚伟,一眼望去,都好似威风凛凛的天神一般。

司马防年轻时在州郡任官,历任洛阳令、京兆尹,年老后转拜骑都尉,养志闾巷,阖门自守,一心教育子侄。他有八个儿子,依次为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司马馗、司马恂、司马进、司马通、司马敏,都闻名于世,因为每个人的字中都有“达”字,故时号“八达”。

司马防对待儿子们很严格,即使儿子弱冠成人后,也要求“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在这一点上,殷王司马卯简单粗暴的行伍作风起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在令行禁止的军伍之风辅助之下,司马家“八达”的儒学水平慢慢水涨船高了。

长子司马朗,字伯达,今年二十三岁。司马朗九岁时,有客人直接称呼其父的字,司马朗便对那人说“轻慢他人的亲长,就等于是不尊敬自己的亲长。”那位客人因此而道歉。

光和五年,在司马朗十二岁时,就通过经学考试而成为童子郎,但是当时的监考官觉得司马朗身体高大强壮,怀疑他匿报年龄,便质问他。司马朗回答说“我的家族中人世代以来的身材一向都很高大,我虽然年轻幼弱,却没有急功近利向上层攀援的习气,从而谎报年龄以求得在仕途上早有成就,这不是我的人生立志要做的事情。”监试官因此觉得司马朗品行才能果然异于常人。从这件事上,就可以窥见司马家之一斑,豪侠底蕴加上博学好古。

初平元年,董卓进入洛阳之后,关东各州郡军队起兵反董。原冀州刺史李邵住在野王,为避战祸,想搬迁至温县,司马朗认为野王和温县其实唇亡齿寒,而且李邵背负郡国人民的期望却先行逃避,恐怕会造成沿山各县民心动摇及骚乱。但是李邵不听其,果然造城当地民乱,温县亦遭到劫掠。听闻之后,司马朗愤怒至极,大呼曰“竖子不足与谋,坏我家邦”

之后,董卓挟持天子,准备西迁长安,当时司马防担任治书御史,应该一起西迁。当时,司马防认为战乱四起,要长子司马朗带着家人返回家乡温县。于是,有人告发司马朗想要逃亡,军队便抓住他去见董卓,董卓对司马朗说“你和我已去世的儿子同岁,为何要背叛”。

司马朗回答说“明公以高世之功德,在天下大乱中辅助天子,清除了宦官的秽乱,举荐了许多贤士,这的确是虚心深虑,即将成为复兴社稷的治世啊。但是随着威德的隆重,功业的著大,而兵灾战乱却日渐严重,地方州郡有如大鼎煮沸一般,连京城的近郊,人民都不能安家乐业,因此要抛弃住家田产,四处流亡躲窜。虽然已在四方关口设置禁令,以重刑加以杀戮处罚,也不能阻止逃亡的风潮,这就是我为什么会想回故乡的原因。希望明公仔有所借鉴,稍加反省深思,那么名声就可像日月一般的荣耀,伊尹和周公也不能相比了。”董卓听完很满意,也说“我也有这种感悟,你说的很有道理。”就这样,董卓就被他蒙骗了。

司马朗是极聪明的,他知道,虽然暂时托词哄骗过董卓,逃过了一劫。可是,看董卓和西凉军的行事方式,是一定会败亡的。若是自己被董卓留在长安,难免会身遭不测之祸。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还是趁早离开的好。于是,他便贿赂董卓身边的心腹,偷偷返回家乡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