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时中却稳重多了。
说时候,对袁时中来说,朝堂上的那一套,对他来说,比打仗好学多了。在罗汝才,罗玉龙父子两代人,特别是罗玉龙在位的时候,可是大力削藩,但是对罗玉龙却没有怎么针对。
这固然是罗玉龙知道事情要有轻重缓急。但也有袁时中的手腕。他对罗玉龙的种种作为大加配合,主动到了罗玉龙自己都觉得不得不安抚一下的地步,放他的家眷到凤阳短住,探望罗玉龙。
也就是罗玉龙的这一个决定,让袁时中全家逃过了南京一劫。原来在随军,后来安置在信阳,这一次出征之战被安置在武昌。
经历的越多,袁时中越发的沉稳,有一国重臣的镇定,但是这种镇定之中,也稍稍带出来一些暮气。每当考虑战事,都要思虑万全才会下手。但是战场之上很少有万全之策,于是乎袁时中的决策就有一点保守了。这种态度,在袁时中封王之后,越发明显了。
一来他觉得富贵已足,已经到了谦逊保身的地步了。他不过一乡间穷秀才出身,数年之内,身为王爷,在大夏之中,也不过数位而已。成为大夏权力核心层,他感激张轩的同时,也不想出什么差错。只要能保住这王位就足够了,想来天下大定之后,论功行赏,在卫王上面加了一个世袭,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二来,他也知道伴君如伴虎。他已经是卫王,再往上面,又能封赏些什么?功高不赏,是一个什么结局,他太清楚不过了。自然是不求功,也不求过了。
也幸好有金声桓在。
金声桓与袁时中比起来,两人年岁虽然相仿,态度全然不同。金声桓却是一并锐利的尖刀。正是功名之心炙热极了。特别是在金声桓心中未必多瞧得起袁时中,觉得袁时中能有今日,不过是时运所致,他金声桓如果有袁时中的时运,决计不仅仅是而今这个样子。
金声桓说道:“王爷,陛下已经数次询问大龙山战事如何?如何不急?”
袁时中说道:“打仗之事,张弛有度。这大龙山之上,不过数千人马,山也不算险。如果想攻下来,却也是能攻下来的。只是攻下来之后,会如何?”
金声桓听了,略略沉吟片刻,说道:“清军决计不会让大龙山在我手中。”
袁时中说道:“对。正是如此。”袁时中眼睛之中,精光一闪,说道:“我们要大龙山如何,只要决战之日,大龙山在手就行了,这数日以来,山上的情势早已谈明了。而清军屡挫我军,士气已骄。到时候,不过是一鼓而下的事,放心到时候,就是用你的时候。”
金声桓听了袁时中的算计,心中也有几分佩服。
袁时中这样做好处有两个,第一不用与清军在大龙山反复厮杀,消耗兵力,第二,就是借助清军的力气,修建好在大龙山的炮台,不用他们多费工夫。要知道,大龙山虽然不陡峭,但是想将数十门重达千斤以上的红夷大炮,运输上去,也是一个问题。
当然唯一的问道,就是袁时中所说的一鼓而下,能不能行。
但是对这个问题,金声桓从来不在意的。该因他已经观战数日了,对清军的种种手段,早已烂熟于心,早已想好了如何应对。如果不是有信心,能一举夺山,金声桓也不会轻易请命的。
“王爷英明。”金声桓恭维道,倒是有几分真心实意。
袁时中正色说道:“金将军,你现在好生看着,等用你的时候,决计不能出了差错。”
金声桓说道:“末将明白。”他答应一声,就举起千里镜细细观察,两个人一阵不说话,似乎沉浸于对清军阵地的观察,至于为了他们的计划,有多少夏军士卒,都战死在大龙山山坡之上。却丝毫不在意。
“报。”远远的有一阵马蹄传来,说道:“东虏大营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