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全球战国> 第五七四章 教育事关国本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七四章 教育事关国本(2 / 2)

......

朱由校等人在听了一会墙角后就失去了继续吃喝的兴致,匆匆结账后就回宫了:元宵节啊,子时来临前还是要回宫里陪着郭太后的。

“由校,你这几年做监国,难道没注意到教育方面的问题?”

“呃,大姐。”朱由校艰涩的笑了笑:“当然注意到了。”

“那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姐姐虽然是女子,但也知道,若是仕途都被奸商包揽,这国家的根基就要出问题的。”

“姐姐,弟弟好歹是二次监国了,如何不知道阶层流通通道一旦堵死,失去了上升通道的阶层就会抛弃我们皇室?但是这问题要解决起来,不是一般的难。”

“怎么难了?说来我听听。”

“对这些问题,我也曾经写信向大哥请示。大哥说,出现这些问题,其根源还是在于低价优质教育资源的紧缺。

姐姐,以前我大明的科举,只考四书五经,学生买这几本书,家里咬咬牙都能承受。至于买了书之后请先生指教,有钱就马上请,请好的。没钱就老实积累,一代人积累不够就积累两代......但是现在这方山模式,从小学(四年)到中学(四年)一共要念八年的书,语文、数学、常识(理化生物历史地理等)、体育......时间延长,科目增多,绝对不是现在普通的农民和工人负担得起的。所以,大哥每年不惜把朝廷收入的一成半投进教育里去,在全国各地建立义务教育学校,就是为了让普通的工人农民子弟能读得起书。

但,朝廷现在一年也就一亿多的岁入,每年投个一千多万进去,初期还不觉得有啥。等到最近这些年,建立的学校越来越多,每年维持既有学校的支出,就啃掉了这一千多万的七八成,这新建学校的进度自然就慢了下来。

所以,现在的问题是,大家都明白科举制度改革后,以后要想做官,在方山模式下的小学、中学念完书出来才有可能考上。但朝廷却无力修建更多的义务教育学校。

在优质教育资源极为紧缺的情况下,各方人士为了自己的子弟将来有个好出路,自然的是要想尽各种方法把自己的子弟塞进去了。大哥说了,资源紧缺问题不解决,就算是抓到一个就杀一个,这教育腐败仍然是禁绝不了的。”

“原来如此,那为何大哥不把步子放缓一点,等朝廷有力量全面铺开义务教育后再对科举进行改革?”

“这个不行啊,姐姐。”朱由校苦笑了一下:“现如今我大明的科技发展已经陷入了瓶颈。用大哥的话说,初期阶段,他指导一下,然后集结我大明的一些天才科学家,就能取得很大的成果。但是现在,随着蒸汽机的推广,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发展,这就需要一支庞大的科研队伍。而科举不改,我大明民间的价值取向不变,这数万、数十万的科研队伍就不可能组建起来。”

看着朱徽娟还有些迷茫的连,朱由校继续解释道:“弟弟在滨海船厂现在是总设计师,但现在的船舶设计,需要画的草图有数千张,这么大的工作量,弟弟一个人怎么能完成?这必须是有助手的。而弟弟的助手里,若是方山学校出来的,我只需要简单说个大概,他自己便知道如何去做。若是那些没念过初等物理、化学什么的船工子弟,你就必须把草图反复的细画并细讲,可是都做到这个份上了,我还需要你做什么?而这还仅仅是设计。到了生产实物、总装的时候,那工作量更大了,需要更多的助手了。所以,没有数万、数十万的普通科研人员,我大明再想攀登新的科技高峰,是绝不可能了。”

“哦,这是不是说,现在的问题在于,为了尽快培养科研人员,必须改革科举。可是朝廷限于财力,又无法普及义务教育。于是导致了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然后出现了教育腐败。”

“哈哈,大姐就是大姐,这番归纳总结很到位。”

“说来说去还是钱的问题嘛,可有解决的办法?”

“我也请示过大哥了,他说这是要分两路走。一路是成立几家师范学院,培养教师。一路是引入民间资本,补充朝廷财力不足的问题。”

“嗯。”轻轻颔首,表情稍微放松了一点:“卢郎,昔年父亲去世后,原来慈庆宫在红河实业、方山杂货铺里的股份,大哥分了我一些。我觉得,要不我们把这些钱拿出来,开办一所学校?”

“好啊,只要皇上允准,我们就开一所学校吧,到时候我把我在军校的同学拉来做兼职教师。”

“嗯,这事儿等元宵过了我就要操办起来。还有!”朱徽娟转头瞪着朱由校道:“我不管大哥怎么说,反正在教育腐败上,我的态度和六弟一样,绝不容情!要我说,在教育上搞腐败的,应该视同为谋逆!若是在教育上都不给下层以希望,那下层百姓会真的彻底抛弃我们朱家的,这可是事关国本的东西!”

“是,弟弟在这一点上的态度和大姐也是一样的,我已经在国务会议上安排了,天启十年,都察院下属所有御史,其工作重点,全部集中在各地新建的学校!”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