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乱三国之赵氏风云> 第五章 笑书壮志意飞扬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章 笑书壮志意飞扬(1 / 2)

 帝十岁时,拜师卢植。卢植海内名士,择徒甚严,视帝年少,命题试使言志。帝不假思索,作诗答之。诗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冥水。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植览而大悦,曰:“他日继吾志者,非子而谁!”

蔡邕《天策志略》

********************

汉永康元年十二月,大汉皇帝刘志薨逝,谥号孝桓皇帝,庙号威宗。桓帝身后并无子嗣,在桓帝死后被尊为太后而临朝的窦皇后,不甘心失去到手的权柄,于是将继承人的年龄设定为少年,以便于掌控。

刘宏为章帝玄孙,曾祖父河间王刘开,父解渎亭侯刘苌,刘宏为桓帝侄辈,年方十二。光禄大夫刘儵与中常侍曹节带领中黄门、虎贲、羽林军一千多人,前往河间迎接刘宏。次年正月二十日,刘宏到夏门亭,窦太后之父窦武亲自持节用青盖车将其迎入殿内。第二天,登基称帝,改元“建宁”。

这样,刘宏便懵懵懂懂地由一个皇族旁支、一个已经落魄了的亭侯子弟,摇身一变而为万乘之尊。

桓帝留给年幼的刘宏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江山。外戚跃跃欲试地准备统理朝政,宦官虎视眈眈地觊觎着皇权。天下各地旱灾、水灾、蝗灾等灾祸泛滥,四处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党锢之祸”中遭罢黜士人的不平之鸣,流离失所的遍野饥民的呼号之声,合奏成一曲悲哀的末世之歌。

在朝堂之上,宦官与外戚的斗争渐趋白热化。窦武与陈蕃联络士人,密谋诛杀宦官。宦官侦得机密,连夜歃血结盟,发动政变,夷灭窦氏宗族姻属,软禁窦太后,诛杀太学生百余人,流放、关押八百余人。自此宦官得势,有张让等十人号位“十常侍”,把持朝政,卖官鬻爵,勒索百姓,搜刮钱财,气焰之盛,天下侧目。

时值隆冬,朔风如刀。一个身着单薄麻衣、手拄木杖的男子在满是坑洼的残破官道上踽踽独行。他看去大约三十岁年纪,髭须凌乱,一张端方的面孔上满是风霜之色,一双似乎看透世情的眸子中不时迸出一丝智慧的光芒。看着前面出现在视野中的矗立于赵家村村口、在万木萧条的严冬显得益发郁郁葱葱的参天古松,停下脚步喟然叹道:“若我大汉江山亦能如此古松万年长青,岂不幸哉!”

此人姓卢名植,字子干,涿郡人氏。他少时师事当世通儒马融,通古博今。又精研兵法,武艺绝伦,向有济世之志。昔日马融讲学,曾有意令女倡歌舞于前,而卢植聆读自若,目不旁顾,因此深得马融器重。马融门下弟子四百余人,却以卢植与北海郑玄并称双秀。卢植学成归家后,仍自闭门不出,苦修文武技艺,乡里之人无不钦叹敬重。近年他渐觉自身修习的儒家武道绝学“浩然正气”陷入瓶颈,于是静极转动,只身步行游历天下,增长阅历的同时也是寻找突破的契机。

“浩然正气”为儒家先贤孟子所创的绝学,但由于其对修习者心境修养境界要求过于苛刻,因此虽一直在儒家学子中流传,从不禁止人修习,却罕有人修习成功。究其原因,皆因后世这些只知寻章摘句的腐儒未得儒家思想的精髓,缺少了孟子那一份学究天人的大智慧、济世安民的大志向与哀众生苦的大慈悲。

一年来,卢植踏遍大江南北,目睹了江山衰颓、民不聊生的惨状,一股愤激之气郁积胸怀,却恰恰契合了当年儒门先贤孟子创出“浩然正气”之时的心境,终于突破瓶颈,只待归家闭关一段时间,便有望臻至大成境界。

行至村口,卢植看到极为有趣的一幕。在村口左侧一片经过平整的广场上,百多名年纪在十岁左右的少年列成一个整齐的方阵,正随着站在最前方是一个小女孩,一板一眼地演习拳法。那女孩儿虽只十来岁的年纪,却已是一个小美人的坯子,只是她的一双斜飞如剑的长眉却使她在秀美之中又平添几分勃勃英气。在那株古松之下,还有一个十来岁的俊美少年懒洋洋地坐在青石上。

如今正是隆冬天气,卢植却见到这些少年均如自己般穿了一件单薄麻衣,似乎丝毫感觉不到那凛冽如刀的刺骨寒风。

卢植在饶有兴味地驻足,含笑观看着这些少年的拳法。慢慢地他的脸色变了,这些少年的拳法看似简单,一招一式却是只取要害,绝无半分花巧,竟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杀人技巧。

“想不到这山乡僻野竟是卧虎藏龙。”卢植心中踌躇,“却不知这些少年的拳法是何人所授。”

正思量间,却听树下少年出言:“这位先生一路风尘,若不嫌树下简陋,请来稍作休息如何?”

卢植见这少年出语不俗,心中暗暗称奇,便举足行至树下,拣了一块青石坐下。

那少年变戏法似的从身边的青石后拿出一个黄皮葫芦,笑道:“此乃小子自酿的劣酒,如先生不弃,且饮之以稍解寒气。”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