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碧海长天艳山河> 第一百零六章 绝不投降(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零六章 绝不投降(二)(2 / 2)

黑影落地,轰然炸开一团火焰,爆炸中心周围的十几号金兵立时变成火人,炸开的陶瓷碎片威力却是不大,只捎带着削翻了几个。

嘶声力竭的惨嗥,痛苦的在地上翻滚,可是那些附着在身上的火焰却是怎么也不肯灭,不稍片刻,中招的金兵就停止了呼喊,倒闭而亡,只不过尸体上的火焰依旧熊熊燃烧着。

“火油弹!速退!”

金兵的第一波进攻刚刚开始便戛然而止,面对如此恐怖的东西,撤退的号角一响,金兵如蒙大赦般的迅速撤回本阵,比刚才冲锋之时亦是快了不少。

金兵中辽之降将不少,自有识货的,知道这就是宋军的攻守利器火油弹,宋臣曾公亮的《武经总要》中就对此有详细解说。宋人傻的可爱,这部详细反映宋朝军事制度、行军宿营、古今阵法、通信侦察、城池攻防、火攻水战、武器装备等,特别是在营阵、兵器、器械部分,每件都配有详细插图的军事巨著竟然不知严密保护,以致渐渐变成了半公众的书籍。其实,说到底这还是和宋朝以文置兵的国策有关,宋仁宗下旨编这套书的用意就是给那些不知兵的文人统帅当参考书用的。

这猛火油就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煤油,提炼之法早在唐朝之前就发明了,唐朝时更已经用于军事,到了宋朝在军事运用之上又有了很大的进步,京城汴梁的军器监中就有专门加工“猛火油”的工场。《武经总要》中就对猛火油如何提炼以及适合制造什么武器,如何应用等讲的十分详细,不过很不幸,即便是这样,辽人和金人也造不出来,一是没有原料,二是提炼的相关配套技术不懂,提炼设备也不会做。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科技差距就是如此巨大,不是读两本汉人书籍就能弥补的,那是全方位的落后。

这火油弹就是用陶罐或铁罐装满猛火油,封闭好,点燃油布抛掷出去,以其猛烈的燃烧效果焚烧敌军战具用的,因为爆炸威力不大,一般不直接用来攻击敌军兵士。只不过太原城中的这些火油弹却是特制的,卢俊义听从他那个宝贝师弟江烈的建议,让专业兵士在每个火油弹中加入了一半容量的白糖。

面对如此恐怖的东西,金兵费尽心力制作的几十部洞屋差不多已经派不上太大的作用,看看那强悍的燃烧能力,没几个金兵会愿意待在那个活动棺材里面祈祷洞屋不被火油弹击中。以木材填壕沟之法也是行不了了,只能虾蟆车土攻,一点点的用土和尸体填平护城壕。除此之外,攻城兵士也必须分散的更开,密集队形实在和送死无异。

分散队形即意味着金兵的攻城力度减弱,这倒是正和宋军的意,虽然有王襄主持兵部多方照应,但运到太原的火油弹终归是有限,必须省着用。一上手便给金兵来这么一出下马威,就是为了迫使金兵分散队形,从而使城防压力得到有效减弱。同时,这也造成了一个必然的结果,持久战。

经过短暂调整,牛角号声再次响起,散列开的金兵如同潮水般的冲来。一队队金兵奔到护城壕边,投下梯子,手脚并用的爬到壕沟对岸,刚一冒头,迎接他们的就是一阵箭雨。

壕沟未填平,攻城车、云梯都过不来,只有蚁附攻城一途。蚁附攻城就是拿人命往上填,压制城头守军,掩护后面的虾蟆车队填沟。曾经纵横驰骋的契丹铁骑,此时却变成了前驱的炮灰,英勇无比的冒着泼天的箭雨搭着梯子向城头爬去,城墙下是女真军官举着盾牌挥舞着军刀不住的大声喝骂催促。

哗――

滚烫的热油兜头浇下,爬在最上面的,惨叫声都来不及喊出口,浑身已然皮肉尽烂,跌落城脚下时已是一堆发红的骨头挂着串串烂肉冒着阵阵青烟。同梯的伙伴也好不到哪去,幸运的直接摔死,不幸的冒着满身的血泡在地上痛苦的扭曲,喉咙间发出的已不似人声。女真指挥官也被飞溅的滚油烫的跳着脚的嗷嗷叫,城头前出的敌楼上射来一支弩箭刺穿了他的背心,结束了难听的嗥叫。

折可存在城头来回奔波穿梭着,不时的停下来观察、呼喝。

“稳着点,别把滚木投竖了。”

“滚油省着点浇,哪里吃紧浇哪里。”

“你!怎么指挥的?快去,每个垛口放两个枪兵,金狗露头就捅,第一个捅空了,第二个补上。”

“哈哈,弟兄们,过瘾不过瘾?金狗行蚁附攻城,就是排着队给咱们杀的。手别软,看准了再捅,给死难的乡亲们报仇啊。”

喊杀声、兵刃交击声、惨叫声、军鼓声……

太原四面城墙沐浴在血火之中。一只苍鹰盘旋在太原城上空,冷眼观瞧着下方,它可能是在感叹,人类不愧是万物之灵,自相残杀也能打出这般大的阵仗,根本就不是两支苍鹰为争交配权,虚张声势的啄个两口能够相比的。

十二月二十二,即太原城同外界失去联系的第三天,燕山方向又传出一个惊天的噩耗,隐忍多日的金兵猛然发力,一举突破了古北口关隘,金国东路大军遂长驱直入,侵入燕山腹地。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