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科幻灵异>诸天之问长生> 第一百零五章 《道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零五章 《道藏》(2 / 2)

可惜的是安史之乱后,《道藏》便全部被焚于长安,之后的大唐历任皇帝虽也有修缮《道藏》之举,但都碍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未成功,之后的中原大地饱经战乱,如黄巢之乱和晚唐至五代的藩镇割据等导致很多道家支脉没落,许多道家经卷也都遗失或被毁于战乱。

直到大宋一朝的建立,中原大地才恢复久违的平静,北宋是继唐朝之后的又一道教兴盛的朝代,宋朝开国之初太祖和太宗就开始注意扶植道教,召见道士,搜访道书,敕建道观,使得唐末五代战乱被破坏的道教有所恢复,也涌现出了陈抟老祖、张君来、陈踏法、邵雍等一个个名垂千古的道家宗师,正是这些道家宗师的出现推动了道教高速发展,不过两百多年的时间,龙虎山、妙真道、正一道、灵宝派、洞元宗等一个个道家支脉崛起。

北宋之时,真宗皇帝着重扶持道教,召见道士张君房,并令其搜访道书、书篆、符图等道家经卷,历时十八年,编纂道藏4565卷,共分七部,称之为《大宋天宫宝藏》,而张君房又取其精华编辑成《云笈七签》一书,据说张君房白日飞升之谜就和他编纂的《云笈七签》和《大宋天宫宝藏》息息相关。

徽宗登位后,道教的兴盛达到最顶峰,甚至徽宗皇帝都自称为‘教主道君皇帝’,为了表彰自身功绩,他下令搜访天下道书,刊行《政和万寿道藏》,将原本的《大宋天宫宝藏》增至5387卷,史称《万寿道藏》,可惜的是靖康之变后,《大宋天宫宝藏》、《万寿道藏》和《云笈七签》都遗失在战火之中,杨易每每想及此事都感到痛心不已。

杨易之所以产生修撰《道藏》的想法还是在三年前,当年他无意中在赵询的重华宫中翻到一本道书,这本道书正是《万寿道藏》的第一卷,这一卷并没有记述什么道文经义,而是记载了当年修撰《万寿道藏》的编纂人,在这些人中杨易赫然发现了一个令他震惊的名字黄裳。

没错,就是那个创造出令整个江湖都趋之若鹜的《九阴真经》的黄裳,据杨易的了解,当年黄裳只是一个默默无名的朝廷文官,既无高深的武道修为也没有深厚的背景,但就是因为参与修撰了《万寿道藏》,使得其对道家经义的理解达到了某种极深的境界,这才在毫无修为的情况下创造出了名震天下的《九阴真经》。

从那一刻开始,杨易就对修撰《道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如今朝廷羸弱,外有金国、蒙古虎视眈眈,内有奸臣、贪官祸国殃民,皇帝赵扩虽然尊崇道教但却不可能耗费巨大的国力去支持杨易修撰《道藏》,而且如今道家各脉高手层出不穷,仅仅是全真派便有王重阳、周伯通和全真七子这等高手,据白玉蟾所知一些道家支脉中甚至有不弱于他的高手,正一派,神宵派,净明道,龙虎山、妙真道、灵宝派、洞元宗等隐藏的高手更是数不胜数,想要这些门派交出门派内的秘传道书又谈何容易?

修撰《道藏》需要朝廷的助力,所以杨易才会不遗余力地培养赵询,甚至不惜在四年之后接下祠部司郎中这个五品官职继续呆在朝廷之内,而另一方面他也将目标放到了全真派身上,目前王重阳仙逝,周伯通应该被黄老邪关在桃花岛,全真派除了全真七子之外并无几个高手,正是乘虚而入的好时机,所以他这才借着丘处机的事情对全真派动手。

当然,这样的事情他是不会告诉洪七公的,事实上就算是他的师父白玉蟾也不知道杨易的真正目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