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在太平洋战场上,中国潜艇的主要对手都不太重视反潜。rì本在战败之前,根本没就没有像样的反潜能力。虽然美国掌握了较为先进的反潜技术,也在北大西洋上锻炼出了一支强悍的反潜部队,但是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表现并不理想,对中国潜艇构成的威胁也不是很大。
当时,那艘潜伏在科伦坡港外面的潜艇没有被击沉,但是也没有留下来,而是赶在英国的反潜驱逐舰到达之前就溜走了。根据指挥这艘潜艇的黎旭升上尉回忆,英国驱逐舰在搜索的时候使用了主动声纳,而他根本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潜伏下来,只能选择撤退,不然肯定会被击沉。
问题是,当时在印度洋上活动的中国潜艇并不多。
原因也很简单,到这个时候,中国海军的远洋潜艇都不算多,总数还不到一百艘,而且大部分都在太平洋上活动,主要用来袭击美澳与美新航线上的船只,而这两条航线离中国海军的潜艇基地都非常远,导致远洋潜艇的作战效率非常低。比如,从关岛阿拉普港出发的潜艇需要花上二十天,才能到达太平洋中部的巡逻海域,返航还得花上二十天,因此在战区巡逻的时间只有五十天左右。如此一来,如果需要在太平洋中部保持五十艘潜艇,那么就得准备一百二十艘到一百五十艘潜艇。
由此产生的影响就是,中国海军没有足够的潜艇用在其他战场上。
当时,就连在西南太平洋上活动的,都主要是小型近海潜艇。
虽然中国海军已经占领了新加坡,掌握了进出印度洋的主要通道,但是在印度洋里面并没有可用的海军基地。潜艇从新加坡出发,需要航行近两千海里,才能到达斯里兰卡岛西面的作战巡逻海域。对于续航力有限、自持能力更有限的小型近海潜艇来说,这确实太远了一些。
结果就是,只有少量潜艇在印度洋上活动。
问题是,需要监视的港口又太多了,因此分配下来,在科伦坡港外面,就只有这一艘潜艇。
天黑之后,也就是第21舰队离开新加坡的时候,斯科特舰队也离开了科伦坡。
显然,斯科特不是笨蛋。
在进入印度洋后不久,他就收到了消息,知道中国海军已经派遣一支拥有两艘舰队航母与两艘快速战列舰的强大舰队前往新加坡,而且这支舰队肯定会进入印度洋,与第二印度洋舰队决战。
收到消息后,斯科特首先想到,中国舰队很有可能发动突然袭击。
事实上,这也正是航母战斗群最主要的作战方式。不管是攻击港口、还是舰队决战,奇袭都是克敌制胜的主要手段。如果面对面的决战,即便是取胜的一方,也会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做为一名优秀的舰队指挥官,必须在战斗中尽可能的降低自身损伤,不然就会使胜利失去意义。
更重要的是,中国海军在之前的战斗中,就以奇袭为主。
斯科特详细研究了中国海军在这场大战中打的每一场海战,发现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即中国海军的舰队指挥官都非常重视奇袭,很少与敌人进行正面战斗,有的时候甚至会为此放弃决战机会。
那么,最有效的奇袭手段,就是攻击停在港口里的舰队。
大战爆发后,rì本海军偷袭那霸港、中国海军偷袭硫黄岛军港,可以说是奇袭战术的典范之作。
正是如此,斯科特决定反其道而行之。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给中国舰队提供一个奇袭机会,然后利用这个机会,对中国舰队进行反奇袭。
为此,斯科特没有率领舰队前往孟买。
那边离中国舰队太远了,而且中国舰队指挥官肯定会顾虑岸基航空兵的威胁,不见得会去偷袭。
显然,科伦坡是一座更容易遭到偷袭的港口。
选择科伦坡,也就决定了这场海战的主要范围。
只是,斯科特也非常清楚,在斯里兰卡岛附近与中国舰队决战,对他不是很有利。说得直接一点,这里离中国海军基地太近了,部署在苏门答腊岛上的中国海军巡逻机就能飞到这边来。此外,中国舰队在局面不利的情况下,可以退回到岸基航空兵的掩护范围之内,避免与敌舰队决战。也就是说,如果偷袭中国舰队的行动失败,斯科特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撤走。
这下,问题来了。
斯科特舰队在离开科伦坡港的时候,并没有停靠,也就没有进行补给。虽然英国战舰的续航力都不错,但是从开普敦到科伦坡,已经航行了数千公里,期间没有进行补给,剩余的燃油只够舰队前往阿拉伯海。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及时撤退,就必须考虑在前往孟买途中进行一次燃油补给。
问题是,科伦坡港里没有油水补给舰。
舰队离港前,斯科特用港口司令部的电台给孟买发了一封电报,要求该地的补给舰船在两天之后出发,赶往九度海峡。
在发出这封电报的时候,斯科特根本没有想到,正是这封电报,让他错过了创造奇迹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