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武侠修真>血沃轩辕> 二百四十一 平西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二百四十一 平西伯(2 / 2)

崇祯知他害怕承担“弃地”的责任,急忙对他解释说:“此朕为国家大计,绝对不是你们父子的责任……”随即话又转到三桂能否对付农民军:“贼军的攻势一日紧似一日,你认为吴三桂能抵挡住则军吗?”

吴襄胸有成竹地说道:“臣料定贼军远道而来,不过是做试探性的攻击。若是将臣的儿子调来,臣子必生擒之以献陛下!”

崇祯听吴襄说得如此轻松,不禁笑了出来:“逆闯已百万,怎么在你看来要消灭那么容易?”

“贼军声言百万之众,实际上都是些流民组成地乌合之众,他们还没有见到真正的精锐辽军是怎么样的。”吴襄大声保证道:“咱们过去屡战屡败,皆因诸将所率之兵毫无战斗力,遇贼军非溃即降。以五千人往,就等于给对方增加五千人;以一万人往,则又增加一万人,遂使贼军越聚越多,势力愈加壮大;相反,明兵势力越发衰落下去。而一旦遇到当初的武英王之强大江南军,贼军就溃不成军,如今贼军屡胜而骄,是因为没有遇到强劲地对手,若以臣子之兵当之。当立擒之!”

听到朱由斌的名字,崇祯沉默了会问道:“卿父子之兵几何?”

吴襄忙顿首请罪:“臣罪万死!臣兵按册八万,其实只有三万余人,因为非几个人的军粮才能养活一名士兵,。此各边通弊,臣父子也是无奈行之。”

崇祯顿时大喜。随即又想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把宁远之兵调到江南,需要多少军饷?”

“百万!”吴襄连想也没想就答道。

崇祯一听“百万”,不禁吓了一跳:“就算宁远将士全来,又哪里用得着那么多军饷?”

“陛下,其实百万还是说少了。这些将士在外,皆有数百亩庄田,而朝廷尚千饷银十四月,必须要先发给了他们?关外尚有六百万生灵需要安顿。?推此而论,百万恐不足以济,臣断然不敢妄言!”

吴襄算了这笔“百万”账,崇祯也只好认了。但一想国库空虚,如何能拿出百万两?不禁面带凄色,说:“国库止有七万金,搜一切金银什物,补凑二三十万耳。”

其实吴襄这番议论,基本都是信口开河,大话连篇,崇祯却被他说动了心。这些年来,官兵越是剿杀,贼军不见减少,却日益发展,官军也越败得惨,不可收拾。吴襄所列举官军败绩,不足以对付贼军,多少也道出了些实情!

而在另一方面,吴氏父子所领“边兵”毕竟没同贼军作过战,他吹嘘他地儿子吴三桂敢战,能擒住李自成,这肯定会给崇祯留下深刻印象。但当前最紧迫的问题是撤宁远援京师,吴襄作了否定的回答,弄得崇祯又没了主意。

崇祯来回转动了半天,终于下定了决心,大声说道:“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即日调入京师拱卫,不得有误!”

……

就在崇祯下圣的时候,在宁远这座孤城,武英王朱斌和即将升任平西伯的吴三桂,这两位大明危亡之时最优秀的将领,却在极度秘密的情况下,相聚在了宁远!

这两位年轻的将领,经年未见,这次终于又重逢在了一起,彼此间不但没有增加任何的陌生感,反而只觉得心情激动,甚至眼眶里都有些湿润的感觉。

相比之下,身处江南地朱斌生活得更加优裕一些,面色白皙。而常年战斗在边关的吴三桂,数年激烈的战争,让他看起来更加伟岸挺拔……

一见朱斌身边只带了区区十名侍卫,吴三桂大是吃惊:“兄弟,这年头兵荒马乱,金虏流寇到处横行,你以武英王之贵,如何敢只带这一些人?”

“人多反而引起注意,况且现在形势如此危急,哪里还有空去理会这些?”朱斌摆了摆手说道:“兄长,你此次找我来,必有要事相商,我二人也不必再客套什么了。”

原来,当日接到林庆宗带了的密信,朱斌猜到此时的吴三桂必然处在一种矛盾之中。说实话,朱斌心里对吴三桂的军事才能还是相当敬佩地,若他能为大明守住边关,那对于大明来说,就是一道坚实的铜墙铁壁。所以朱斌甘冒奇险,也要来到这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争取吴三桂站在大明的这一方……

吴三桂最关心的就是宁远的弃还是不弃,在这一点之上,就连辽东诸将的意见也无法得到统一。

“弃!”朱斌咬了咬牙说道。

没有想到朱斌回答的那么干脆,吴三桂心里惊讶,就听朱斌继续说道:

“宁远已成孤城,清军早晚必对其发起猛攻,而此时朝廷根本就调不出任何援兵了,反而我看还要从宁远调兵,江南军离此又太远,无非及时赶到。与其这样遭受损失,依我看,还不如保存有生力量,将全部宁远主力集结到山海关至北京近郊一带,是惟一可取之策!”

这其实也正是吴三桂心中所想地,他思索了下说道:“那么依兄弟的意见,是发兵援救京师,同时又兼顾山海关,两相策应之计?”

朱斌却忽然奇怪地沉默了下来,他坐在了椅子上,什么话也没有说。吴三桂也没有问他,只是安静地坐在一边,耐心在那等待着什么……

“崇祯十七年三月了。”朱斌的脸上露出了一些无奈:“来不及了,已经来不及了,兄长请恕我说句大逆不道的话,咱们大明地京师已经绝对已经守不住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