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逼宫
耶律修毫无疑问是中了周军的埋伏。!!!超!速!首!发这周军是怎么夺的益津关呢?说起来很简单。大周位于中原,北契丹南马楚,两大敌国时刻觊觎,郭荣不可能没有一点防备。想当年,郭荣远在长安的时候,就能够遥控金陵,让金陵流言四起,给楚国安抚李唐设置了不少障碍。现在他贵国大周皇帝,要弄些边境敌将的资料,也是自然非常的容易。他早就派人将燕云十六州的汉蛮将领调查清楚了。
大周在极为困难的环境中,悍然北伐。可不是到北国去潇洒走一回,来个灭亡前的大疯狂。恰恰相反,这个计划提出的时间虽然短暂,可算得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能够被执行有一个前提,马楚被削弱,短时间内不可能大举北,救援契丹,让周国可以集中力量,单独面对契丹。至于刘汉,高平之战后,他已经没有实力了,而蜀国,大周根本就没有放在心。
这次北伐,对大周来,最理想的结局就是在燕云一带与契丹决战,并且大胜对手,从此将这个强劲的对手,打为二流国家。面对这样的一个战略目的,对大周来说,他就不能放过任何能够取胜的细节。
契丹确实强悍,可是契丹有这么三大弱点。第一,在燕云一带,汉族、契丹族将领之间不和,甚至对立,不少汉族将领有南归的想法;第二,契丹族善战的皇帝都挂了,善战的将领也挂了个七七八八,也就是说契丹军现在面连着青黄不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没有名将,契丹军的战斗力是要大打折扣的;第三,契丹皇帝没什么野心,对中原的土地没有饥渴感。这样一个皇帝,难够派军队南下,可是,他会不会有坚定地信心、必胜的信念和周军决战呢?这可也难说。战场,皇帝的犹豫不决,将是致命的。
这样子一分析,郭荣立刻就明白了,现在是对付契丹的最佳时机,如果被他培养出新将领,如果皇帝对战争不在恐惧,那么,大周就真的只能退居关中了。
在郭荣下定决心北伐之后,益津关守将钟廷辉粗心大意的毛病,自然轻易就成为郭荣北伐的突破口。清州刺史王洪、莫州今河北莫县刺史刘楚信、瀛州今河北河间刺史高彦晖,都是汉人,处于契丹乾化军的控制下,乾化军有耶律嗔这样的人在,和这些汉族将领之间没有矛盾才是怪事。而这三州在地理位置,处于三关的南面。如果能够首先拿下益津关,关乾化军北逃的道路,然后歼灭乾化军,莫州、瀛洲很有可能不战而降。而后,这不战而胜的威风北,如果契丹大军不南下,燕云十六州可以一鼓而定。如果契丹主力从京南下,那么,王朴还有别的办法来对付契丹人。
于是,慕容延钊就带着3万骑兵,换契丹人的衣衫,昼夜兼程赶到了益津关。这钟廷辉确实是太马虎了,轻而易举就被慕容延钊闯关成功。钟廷辉见事不可救,干脆利落的投降了,他投降还不算完,还说服了瓦桥关守将姚内赟、淤口关守将吴天宝两人投降大周。这么一来,莫州、瀛洲北幽州今北京的道路彻底关了大门。四月底,当郭荣率领大军赶到莫州城下,莫州刺史刘楚信投降,第三天,瀛洲刺史高彦晖也投降了。到五月初三,除了慕容延钊在益津关下击溃乾化军之外,周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三州、三关、十七县。
周军主力十五万人,在益津关修正一天之后,郭荣下令北进。马步军在各自将领的指挥下,准备取到涿州,直奔幽州。整个燕云形势立刻变得万分紧张了起来。
“陛下,周军已经攻下莫州、瀛洲等地,兵锋直指涿州了。”京皇宫之中,大皇帝耶律璟难得在大白天办公。只不过看他两眼红肿,面色发灰的样子,想必昨夜也是酗酒、玩乐许久,精神多少有些不济。
“莫州、瀛洲本就是中原之地,既然被周军重新夺回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耶律璟不以为意的说道。
“陛下,燕云之地乃是圣嗣皇帝百战得了的,祖宗基业岂能一朝放弃,臣以为,应当立刻发兵。”尚省右相高莫翰说道。高莫翰升迁到了尚省右相,看起来升官了,可“县官不如现管”,手里的权利大幅度缩水。在朝堂之,虽有话语权,可影响力已经大不如以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