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玄幻魔法>大宋相国> 小议宋朝禁军编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小议宋朝禁军编制(2 / 2)

二、效节

三、忠猛

四、广德

五、左右平远

六、龙骑

侍卫马军司

一、骁雄

二、骁捷

三、左右骁捷

四、左右骁武

五、忠烈

六、威边

七、骑射

八、左右备征

九、云捷

十、武骑

十一、万捷

十二、清塞

十三、静塞

十四、员僚剩员直

十五、咸圣

十六、雍州强人指挥

步军侍卫司

一、俸节

二、雄武

三、效顺

四、雄胜

五、常宁

六、雄勇

七、怀勇

八、怀德

九、归圣

十、怀恩

十一、怀爱

十二、劲勇

十三、广武

十四、川员僚直

十五、造船务

十六、新立清河

十七、新立归化

以上就是太宗朝宋军禁军的番号序列。太宗朝新增了归明渤海等四十一支军队。真宗朝增添了骁胜等二十四支军队。仁宗朝又增设了二十六支。因此到了仁宗朝的庆历年间,禁军总数达到了八十二万六千人,成为真正的八十万禁军!

在诸军下面,设有厢。

厢的原意的左右翼。起源于唐代,最早见于李靖兵法。在中唐,就成为军队的固定编制。在唐代的神策军里,就设有左右厢。

在五代,军队设立左右厢已经非常普遍。后周的铁骑,控鹤,虎卫和龙卫四大主力,都设有左右厢编制。北宋演习周制,除其上四军外殿前司的马兵骁骑,步兵虎翼等,侍卫马军司的骁骑军,骁武军等,侍卫步军司的虎翼军,勇捷军等,都设有左右厢。但是其他大多数番号的禁军,却没有厢一级的编制。很多是因为这些番号的禁军兵力很少,如神射军只有五指挥,马兵清朔军只有四指挥。显然没必要分设左右厢。而如武清军,甚至只有一指挥,则根本无法设立厢一级的编制。不过有些番号的禁军,如武卫军,保捷军,兵力并不少,甚至多于上四军。但是也不设立厢这一编制。这是必须注意的。另外如归恩军,只有两指挥,虽然也设立左右厢,但这个左右厢恐怕也不算正式的编制。

按照宋军的理论编制,一百人为都,五都为指挥(营),五指挥为军,十军为一厢。因此每厢理论上应该有两万五千人。但实际上,没有哪支军对的厢能达到这个理论数字。就是上四军,捧日军和天武军四厢也不过一万八千人。离理论上的十万人差得很远。

更戍法

北宋初期,除去禁兵驻扎的“内外相制”,自太祖始,有设立了所谓的“更戍法”。北宋制度,除去殿前司的捧日军和天武军以外,“皆番戍诸路,有事即以征讨”,即各军没有固定的驻地。

宋代设立这样的制度,主要有以下理由,首先是使“将不得专其兵”,二是使军士“均劳役,知艰难,识战斗,习山川”。当然,第一条是主要的理由。

北宋禁军移屯有三种名目,一曰就粮,一曰屯驻,一曰驻泊。彼此间都有比较严格的区别。

所谓的就粮,“本京师兵,而使癝食物于外,故听其家往”。就是说,所谓的就粮禁军,实际上是经济性质的移屯,将禁兵移驻粮草丰足之处。尤其注意其允许携带家眷。而屯驻和驻泊是不允许携带家眷的。

就粮并不限于京师禁军往外地,驻外地的禁军也可以前往其他地区就粮。

就粮是经济性质的话,那屯驻和驻泊则是军事性质或政治目的的移屯。而驻屯和驻泊的不同,主要是隶属关系和指挥级别的不同,“其出戍边或诸州更戍者,曰屯驻;非戍诸州而隶总管者,曰驻泊”。

就粮,驻屯和驻泊都以指挥为调遣的基本单位。也体现了宋代初期“兵无常将,将无常兵”的特点。

北宋的更戍法,一方面固然起到了防止武夫割据和叛乱的作用,不过对军队的损伤同样巨大。更戍需要长途跋涉,尤其是北方禁军移屯南方,“一往三年,死亡贻半”。更戍法事实上不但没有起到使军士“习山川劳苦”,反而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劳苦,更影响了军事训练。

更戍法持续了百年,直到神宗变法,才算废止。

说道这里,我们不能不说一下就粮禁军。禁军作为中央军,原来只驻扎汴梁。出屯外地,则采用驻屯,驻泊,就粮三种名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州府也出现了常驻的禁军,而这些禁军实际上并不回驻开封,成为地方军。这些禁军的出现,使得“就粮”一词发生了变化,成为这些禁军的称呼。这些禁军也被称为“就粮禁军”。

由于就粮禁军的出现,使得驻屯和驻泊也发生了变化。使得驻屯和驻泊禁军成为专门派驻的中央军的称呼。也因为就粮禁军的出现,使得禁军分化为地方军和中央军两部分。按照仁宗朝的纪录,驻营开封府的禁军,也就是原来意义上的作为中央军的禁军为六百八十四指挥。而各地的就粮禁军,则达到一千二百四十三指挥。差不多是开封府禁军的一倍。可见禁军作为中央军的意义,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