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粟裕大将之弯弓射日> 第十三章 一见钟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三章 一见钟情(2 / 2)

詹永珠出生在江苏扬州市,抗日战争爆发前就读于江苏省立扬州中学。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学校大部分内迁四川,一小部分随老师在上海筹办了省立扬州中学沪校。詹永珠因为家里经济不算宽裕,暂时留在扬州。不久,扬州沦陷,日本鬼子进城杀人放火,抢财夺物,还挨家挨户**妇女,五百多名妇女躲在法国教堂里也被鬼子**。老百姓吓得四处躲藏,扬州城内十室九空,整个扬州城里再也听不到一声狗叫,也听不到孩子的啼哭。詹永珠的父亲詹克明本来在上海工作,因担心家人的安全回来了。为了保护孩子,詹克明临时设置了一个简陋的暗室。在原来堆柴草的房子外面砌了一堵墙,并用柴草盖得很严实。有一天,她们姐妹几个躲藏在柴禾后面,三四个日本鬼子闯进来了,其中一个突然拨柴禾。詹永珠等人的心几乎都要跳出来了,吓得一动也不敢动,几乎屏住了呼吸。这时,这个鬼子不小心被柴禾扎伤了眼睛,痛得发出尖叫声,捂着眼走开了。那时,詹永珠的姑姑也在家住,她没结婚,想到鬼子到处作恶就害怕,想跳井自杀,让詹克明劝阻住了。詹克明对她说,你死了,要找人收尸,鬼子就会发现家里有好多人,那一家人都完了。詹克明后来想,长期躲在家里也不是个事,迟早可能会被发现。于是,詹克明向扬州的美国教堂捐了一笔钱,让全家及亲友的女性躲在当时没有受到日寇冲击的美国教堂。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后来,詹克明设法把小女儿留在扬州乡下,带着其他孩子来到上海租界,将詹永珠送进了省立扬州中学沪校读书。

这时,詹永珠的思想受到强烈的冲击:没有国就没有家!亡国之人不如丧家之犬!

一九三八年十月,已读到高二的詹永珠再也没有心思念书,满脑子是“救国”两个字,没有同家人打招呼,就和姐姐詹永珊等一行共八人踏上了参加新四军的旅程。她的父亲詹克明见两个女儿放学好久还没有回家,一打听才知她们去寻找新四军了。于是,詹克明立即发电报在宁波工作的四弟,请他拦截两个女儿。詹永珠姐妹所在的船只刚要靠岸,只见叔父站在码头上。一上岸,叔父说:“我等你们好久了,下来下来,到我家里坐坐。”到叔父家后,他耐心地劝阻她们,并说:“我很赞成你们投身革命,你们要去,我怎么向你父亲交待……”可是,詹永珠与姐姐执意要参加新四军,最后叔父坚持要留一个下来。考虑到詹永珊已新婚成家,就要她留了下来。随后,詹永珠一行七人经过宁波到达泾县云岭,住在新四军兵站所在的章家渡。因为是自愿参军的,没有带介绍信,新四军军部不肯接收。一天,詹永珠看到同住在招待所的一位上海煤业救护队一名队员手上有份介绍信,就去做这个队员的工作,希望自己能挂靠在一起加入新四军,结果詹永珠侥幸地被接收了。

听了詹永珠的经历,粟裕心生敬意:一个学生,一个弱女子,原本可以在父亲的呵护下在上海市美国租界里逃避战争过舒适的生活,现在却为了抗日大业投笔从戎,自发地跋山涉水地来到前线和新四军战士一道吃苦打鬼子。她不是不知道,前面等着她的是吃苦、甚至可能是流血牺牲,但她勇敢无畏,为了抗日救国而义无反顾。真的很了不起!

两人又随便聊了聊,粟裕十分满意,问詹永珠:“总队学习结束后,你打算干什么工作呢?”

“我想到前线去打仗,最好能够当一个女侦察员。”

“我们二支队就在抗日前线,如果可能,你愿不愿意到我们那里去工作呢?”

“好呀,好呀!”粟裕在新四军里是名声赫赫的抗日虎将,听到粟裕发出邀请,詹永珠兴奋起来。

“嗯,你叫詹永珠,到时我跟你们的梁科长说一声,我们二支队要定你了。——你这个姓很少见!”

“是少见。很多人还老叫错,念半边字‘言’,叫我‘言永珠’。”詹永珠灿然一笑,“我想改名字。我这个‘詹’姓笔画多,又难写。再说,为了保护家人,不让日本鬼子、汉奸这些坏人晓得真实姓名,我们队里百分之七八十的人改了名。”

粟裕听说詹永珠还没想好改什么名,来了兴致,立即帮助她改名字。他一连在纸上写了一二十个姓,让詹永珠挑选。

詹永珠想,王姓、李姓什么的,人太多,就没有用这些姓。粟裕眼珠一转,提笔写了一个“楚”字。詹永珠一看,“楚”少见,不用担心泄露家人,就选用了它作自己的姓。粟裕又帮她取名为“青”,为“亲”的谐音。詹永珠才十六,清纯得很,哪知粟裕的用意,觉得很好,妩媚地一笑。

粟裕玩笑说:“你上当了,我的家乡湖南属楚国,你是我们家乡的人了。”

待詹永珠走了,粟裕对梁国斌赞道:“这个人很漂亮,也很聪明!”

梁国斌笑笑说:“她是我们八队的美女,也是才女!”

这一次邂逅相遇,粟裕知道了什么是一见钟情!

回到招待所,这位已三十岁仍是孤身一人的副司令员,脑海中不时浮现出秀气可爱的詹永珠,他发现自己对这个素昧平生的女生迸发出爱慕的**。有时候缘分就是一瞬间的事,她就是长久以来在粟裕的潜意识之中一直渴望的那个人,就是特定情况下他非常需要的那个人。这份感情突如其来,让他既惊喜万分,又有些措手不及。

那时按照部队的纪律,五年军龄、二十八岁、团级以上的干部是可以谈恋爱结婚的。粟裕做着一个切实的美好的梦,各式各样的甜言蜜语在梦中献给了这个苗俏的扬州女郎,且把自己沉浸在那种想象中的欢乐气氛里,一个人独自地幸福地笑。吃饭不香,睡觉不稳;有时人如在火里,又如在水中;人群中有时茫然若失,独处时一个人微笑;有时幸福,有时又在痛苦。在粟裕貌似平静的外表里,隐藏着世界上最纯粹的情感,最为狂热的**。

想到自己的婚事,在粟裕的眼前出现一个模糊的形影。粟裕还只有十五、六岁的时候,他那个忠厚善良的父亲以落第秀才的审美观念和现实意义硬是给他订下了一门亲事,女方是一个富农的女儿,比他大二三岁,还是裹小脚的。后来因为粟裕的坚持,让家人退了,女方另嫁她人。粟裕不知女方嫁给了谁,也不知现在过得如何,想比孩子都十来岁了。此后,独特的军旅生涯不让他有接近和爱慕女子的机会,在战场上见惯了生与死,血与火,一颗心变得刚硬,然而现在这条铁汉的心却为一个小姑娘所掳取,变得温柔,变得多情。爱情滋润人的心田,愉悦人的心情,他容光焕发。

三月十四日,周恩来要离开新四军军部,前往浙江。临行,粟裕与参加过南昌起义的叶挺、项英、邓子恢、王集成、陈毅、袁国平,傅秋涛、朱克靖跟周恩来合影留念。

此时周恩来调解项英和叶挺之间关系的工作取得一定效果。照相时,周恩来特意和项英、叶挺三个人一起照了张相。周恩来站在中间,叶挺穿黑色的夹克立于左侧,项英穿军装站在右边。在按响快门的时候,旁边的干部战士都发出会心的微笑。

周恩来那博大的胸怀,宽宏的气量,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巧妙处事的能力,令粟裕终生难忘。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