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清朝,满人和汉人分开来进行科举,百姓和官员分开来进行科举等。
为什么?因为满人比看书比不过汉人,官员们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有更大的机会。
察举制和科举制本质上都是为了稳固统治,猫腻都不少。不过后者有利于统治者和寒门子弟,也更加成熟而已。
儒家为什么能够成为影响中国上千年的正统思想?就是因为包容万物。诸子百家你都能包容起来。科举和儒家差不多,也很好的实现了这一点。
表面上看起来是唯才是举,多么高大上、名正言顺,实际上选什么人还不是跟着皇帝的心思走?
就跟儒家是一个道理。太平盛世就宣扬孝义,国家危难就儒表法里。
中国古代统治者一直认为适合汉人生存的地方就只有这么大。
北方是草原,东方是大海,西方多戈壁,南方烟瘴之地。
就算知道在更加遥远的西方也有不少强大的国家和适合生活的环境,那又如何?太远了啊!
汉天子根本管理不了这么大的地盘,又不愿意将这些地方封给其他人,以免引起像周朝后期那种主弱仆强的情况。
在汉天子看来,将这些地方打下来,分封出去也没什么用。毕竟没有什么能够威胁到大汉的,有威胁的都被搞死了。
像北匈奴,跳了一阵子,结果呢?被大汉一路追到了欧洲。就是这样仓皇逃窜、元气大伤的北匈奴,顺手还击败了罗马帝国。
你让汉天子如何能够不自信?天下无可战之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要是将这些地方分封出去,指不定会出什么事呢!
论起权谋和发展,谁能比得过汉人?说不定分封出去过个几十年就会变成一个大敌。
如果说攻打异族的话,全国上下都会万众一心。但如果是同样汉人统治的国家,那就说不好了。
自己人打架,不说别的,投敌之类的没毛病。汉末的张辽、姜维投敌,结果呢?毛事没有。因为所谓的忠,最大的概念是忠于民族和国家,其次才是忠于自己的主公。
只要你不做的太过分,就没人能说你什么。刘备多次寄人篱下,认人为主,不也是依旧有仁义之名吗?
唯有吕布比较惨,同时违背了忠孝这两个普世价值,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所以说名声才会臭大街。
汉人之间的内斗要比和异族的战斗要麻烦和艰难的多。最大的大义就是汉人,其他的都可以掩盖。
比如说你可以打着清君侧的幌子,诸侯讨董不就是这么干的吗?再比如说你可以说天子昏庸无能,扶持一个姓刘的傀儡。
这些事都好商量,唯有民族大义一点都不能商量。
西汉的李陵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就算你是假意投敌,投降了匈奴。但不管你是不是真的假意投敌,不管你之前再战功赫赫,只要有一条事实:你投降了异族,而且攻打了大汉。(后面这条可能是当时汉武帝误会了李陵)
结果没得说,夷灭三族。
或许这其中有许多的猫腻,但结果就是这么残忍。你敢投奔异族,就要做好承担万世骂名、永世不得翻身的准备。
一般人谁敢这么做啊?这个时代的普世价值就是,名声和家族传承最重要,比之性命都要重要。
无论家里再穷,就算只剩下一个值钱的东西了,只要父母死了,就必须把这件贵重的东西陪葬。
宁愿自己饿死,也得让先人死的风光一点。这种以名声和忠孝仁义为普世价值的思想,在袁术看来虽然有些跑偏,但总体来说非常优秀。
也不知道后世的物欲横流和利益至上是时代的进步还是落后。
起码在袁术看来,这个时代的人,节操满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