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过了多久,我被扎西姆推醒了。这时我才发现,车子已经停在了一块空地上。空地前方有一个巨大的白色佛塔。从塔顶拉下来的几条绳索上挂满了五色的经幡,如一面面小旗,在空中飘扬。佛塔的边上有一个高大的玛尼堆,上面插着许多木棍树枝之类的东西,还放着一个特大号的牦牛头骨,数不清的五色经幡将它们围得严严实实,充满了浓郁的藏地气息。
玛尼堆最初称曼扎,意为曼陀罗,是由大小不等的石头集垒起来的、具有灵气的石堆,藏语为“多本”;还有一种是在石块或卵石上刻写文字、图像,以藏传佛教的色彩和内容为其最大特征,有佛尊、动物保护神和永远念不完的六字真言,然后堆积起来成为一道长长的墙垣,这种玛尼墙藏语称“绵当”。每逢吉日良辰,人们一边煨桑,一边往玛尼堆上添加石子,并神圣地用额头碰它,口中默诵祈祷词,然后丢向石堆。天长地久,一座座玛尼堆拔地而起,愈垒愈高。每颗石子都凝结信徒们发自内心的祈愿。玛尼石的产生,使这些自然的石头开始形象化。藏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浩如烟海的玛尼石刻品,凡人迹所至,随处可见,它是藏族刻在石头上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
据《西藏考古综述》载:西藏古代存在一种大石文化。是新石器传统上发展起来的巨石原始文化,并认为是由青海湖一带的东北藏区进入藏族腹地。这种大石崇拜在藏区各地多有遗存,分三种形式:独石、石圈、列石。如藏南大盐湖以南的多仁发现十八行石柱,东西方向。还有列石,其西端有两个同心圆的石圈,石圈中央另有三块巨石,较大的一块高2.75米,巨石前设一祭坛。列石东端还有一用石块排列成的箭头。类似独石散见于藏区各地,如西藏普兰的石柱;甘南的“长石头”;大山上的“石牛儿”,均兀然独立,高数十米,令当地藏汉人民顶礼膜拜。在藏区,尤其是康区和部分安多藏族在屋顶、门顶、窗台以及土地中央供奉白石,凡供奉神灵之处都用白石为代表。他们崇信白石是雪山的精华,家庭的保护神、田地和庄稼的守护神;还认为高高屹立的巨大白色山石,乃是龙女、神女的化身。遍布藏区高山峡谷、村口道旁的玛尼堆更是藏族山石崇拜的突出表现和历史遗俗。而玛尼堆也许就是从这种巨石崇拜衍生而来的。
此刻,珍妮和阿豹正将车箱里的简易帐篷拿出来,准备找个地主扎营。我看了看时间,当前时刻是下午两点十分。怎么这么早就停车准备扎营了?等我询问了详细情况后才知道,这一路过来。不但是我自己出现了高原反应,阿豹他也感到很不舒服。坚持了这么长的时间之后,实在是坚持不住了,再继续开车是很容易出危险的。再加上墩子的高原反应也十分严重,如果继续这么颠簸下去,怕对他也会有危险。于是为了安全起见,阿豹和珍妮商量之后,看到路边有这么一块空地,就决定先在此地扎营,让大家都好好休息一会。等逐渐适应了这种高原的环境和气候之后再继续上路。
我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后,就动手帮着他们一起搭建帐篷。老扎西姆则一直留在墩子的身边照看着他。大概半个小时之后。两个山地帐篷搭建完毕。因为现在我们已经处于海拔大约四、五千米的地方了,这里的四周都是终年积雪的雪山,周围的气温已经很低了,大家的脸上都已经被冻得有些发红。等到了夜晚估计还会冷得多。因此在珍妮的建议下,大家又准备动手建一个篝火堆来取暖。此时此地要想搭建一个火塘并非难事,因为遍地都是从周围雪山上滚落下来的大小不一的石块。用这些石头搭建一个火塘那是绝对没有问题的。难就难在这高原土地之上,因为温度低,气候恶劣。一般的树木是不能生长的,除了脚下那一层薄薄的地衣和苔藓类生物。目光所及之处,别说是树了,就连一棵普通的小草也看不见,要想找些用来生火的干柴,那更是难于上青天了。
就在我们为难的时候,扎西姆走了过来。他看了看我们在帐篷边用石块大建好的火塘,又看到我们三个人那一脸无奈的神色之后,马上就猜出了我们之所以发愁的原因。于是就笑着说道:“在西藏,虽然没有太多的干柴作燃料,但是藏民们也有自己烧火地法宝。”说着扎西姆弯下腰,从地上捡起了一团黑黑的东西。我仔细一看,差点吐出来。原来扎西姆捡的竟然是地上早就风干掉的牦牛粪便。之后,扎西姆向珍妮要了几张餐巾纸,用火机点燃之后丢在了火塘之中。然后他将手上的牦牛粪便掰成几块轻轻放到火塘之中。一阵白烟之后,火塘里燃起了熊熊的大火,顿时将我们周围的寒气驱散开来了。
“你别看那些牦牛一点都不起眼,其实它们身上到处都是宝,是藏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牦牛可以作为运输工具使用,牦牛奶和肉可以食用,牦牛皮可以制衣,牦牛骨可以泡酒和做为药材,就连这不起眼的牦牛粪便也是藏民们不可多得的烧火燃料,”扎西姆一边生火一边说到,“今天晚上气温应该会比较低的,大家赶快多去收集一些牦牛粪便来晚上烧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