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编练新军的消息没多久就传遍了大江南北,说来即在大家的意料之外,也在大家的意料之中,因此少不得又是一番议论纷纷。叫好者有之,担忧者亦有之,不过多半都是咸吃萝卜淡操心,跟他们本身没有任何的关系。
自从太平天国之后,清廷的军制就一直处于一种十分奇怪的状态。作为正规军的八旗和绿营,吃着国家的粮饷,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打仗的时候最多是个帮衬。而作为清廷战争的主力,各地团练确是丝毫不受国家的照顾,打仗在最前,吃饭在最后,能活着,也是靠各地督抚用厘金养着,于是就变成了督抚们不是私军的私军。后世军阀大战,其实也是在这时留下的根患。
李鸿章正在为新军的事情烦心,事情是他提的,慈禧也交给他做。至于怎么做,也只有个模糊的框架。
周馥这时道:“大人,我看此事不如这样办,先在一地试行,若是可以,再在扩大范围推广,若这时证明有效,而且没有问题,再在全国推广。这样一来,虽不敢说万无一失,但终究是要稳妥许多。”
李鸿章点点头,觉得周馥的建议不错。
“务山,你觉得该由何人主持新军的训练工作?”
新军的人选也是李鸿章头疼的问题,他手下能征惯战的人不少,不过大部分都是野路子出身,要说了解西洋陆地战法,也不能说没有,不过多半都身兼要职,而且水平有限。想要达到东北保险队里,吴晓,王晓小,项龙,郑海涛,严复,赵子光这样能够坐镇一方的上将,以及与之相配合的参谋体系,军队体系,北洋还真没这号人。
周馥摇摇头,显然也没有合适的人选。
“大人,人选的问题……首先,我们要建立的是新军示范营,在这一点上,下官同意务山的安排!不过这位营官必须符合两个条件,首先一定要是我们自己人,其次在朝中关系不能太复杂!”说话的是薛福成,字叔耕,此人乃是李鸿章的二号谋士,论地位仅次于周馥。不过之前一直在外地做官,算是李鸿章的得力外援之一。因为在中法战争中有功,所以从浙江绍台道升任了浙江布政使,也算一方封疆大吏!今次回京也是受了慈禧的传召。
李鸿章背手在屋里走来走去,“即要是我们自己人,又要与朝中没有太多关系……”
这样的人显然不太好找,沉吟了片刻的周馥此时道:“大人,在下倒是有一人选!”
“哦?何人?”
“此人姓袁,名世凯,字慰亭,河南项城人。其从叔祖父乃是袁甲三,其叔父就是已经故去的前任户部侍郎袁保恒!”
李鸿章一听袁世凯,就是一愣,此人他倒是听说过,当初跟着吴长庆去朝鲜,颇受吴长庆重视和好评。后来东北占了朝鲜,袁世凯跟着淮军回国,便被朝廷派去了广西跟着冯子材。在镇南关大捷的时候,他带着自家亲卫,奋勇杀敌,因此受到了潘鼎新的赏识。再加上他出身于淮军,跟老潘算是一脉,经过他的推荐,袁世凯也终于入了李鸿章的法眼。
淮军两位参谋长周馥和薛福成对他也算青眼有加,经过这两年的磨练,袁世凯也终于开始向淮军的核心圈子迈进。
现在袁世凯正在代职念书,和他的拜把子兄弟徐世昌一起,进了北洋陆军军官学校。其实他最初是想去东北陆军军官学校的,不过如今北洋与东北的关系,比不得五年前,所以能进入东北陆军军官学校的名额变得十分有限。再加上这些名额需要在全国进行分配,而各地督抚则把之当做笼络军心的重要办法。因此与李鸿章为此事争到面红耳赤的不在少数,正所谓花花轿子人抬人,李鸿章也不敢在这件事情上弄得太武断,不然犯了众怒,谁都没有好日子过。所以即便受到他赏识的淮军后起之秀袁世凯,也没获得在东北陆军军官学校进修的资格。说来倒也成了袁大头,平生第一憾事。
“这人倒是不错!”李鸿章点点头。“那么练兵的地点……?”
“不易离开我们北洋的地界,又能让宫里随时看到成果,不如在天津小站如何?”周馥建议道。
李鸿章思前想后,才道:“可以。”
袁世凯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成了新军示范营的指挥官,除了他这个散财童子,固定孝敬周馥等一帮北洋大佬好处起了作用之外,其本身也算是有真才实学。当然,光靠他自己是不可能成事的,届时还要从欧洲聘请正式的教官。
知道消息后的袁世凯激动得一晚上都没睡好,徐世昌也是一样,此时的他们还不是后世的风云人物,即便不是初出茅庐,可也是第一次在满朝文武面前亮相。为了准备万全,他也跟徐世昌商议了很久,后来再去见李鸿章之前,还去拜会了周馥,薛福成等人,算是为自己的起步,铺就了稳定的基石。
李鸿章见到袁世凯时,表现的十分热情。面前的青年个头不高,脑袋倒是不小,看一眼给人的感觉就是十分的精明。
“下官袁世凯,见过大人。”
“慰亭,快快请起,都是自家人。”李鸿章笑了起来,表现得很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