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综合其他>鼠年说鼠人> 热土勤耕耘,科岛春来早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热土勤耕耘,科岛春来早(1 / 2)

 一</p>

年末岁初,去“岛上”参加一年一度的研究院离退休老干部迎新春座谈会。虽时值隆冬季节,数九寒天,然一路阳光灿烂,暖意融融,无寒冬的感觉,却有春天之气息。天公灵犀,很应景啊!</p>

中巴车在宽阔的科学岛路上前行。四车道柏油路,花岗石路牙,洁白的车道线延伸向远方;两边自行车道、人行道齐全,绿化带美观靓丽,给人清新舒畅的感觉。看着这些,根本想不到,前期施工,埋设沉管雨水收集系统,始见路中间建起粗大高耸的筒状水泥柱,让人以为建立交桥呢!没听说啊,建桥的桥墩也不必这么粗啊!可后来沉下去了,不见了,原来是巨大的储水池。现在完全地躲藏路面下绿化带下面了——真是了不起,去年以来,HF市的科学岛路改造果然是“亮化提升”工程啊!</p>

看着眼前这一切,我不禁想到这条路从无到有,从会车都小心翼翼的狭窄水泥路到四车道水泥路,到如今这格局、这景观,个中不断变化、提升,令人赞叹!</p>

不一会,到园区大门。只见随着路面逐渐变宽,中间一座船形隔离墩将柏油路分开为左右车道。左侧路边,高大的石碑峭拔挺立,上有竖行红色大字:“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集群区”;右侧路边,更宽阔的一处地方,连绵如山峰状的赭色巨石横卧,一行隶书大字:“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阴刻填红漆,分外醒目。左右石碑相对,给人一种苍劲厚重感。两面车道,都安装了自动识别起降挡杆,门卫值班室是一间不太显眼的四方岗亭。</p>

这是一座开放性的门,设计可谓别具一格。没有高大的门楼、标牌,而是这么一个给人感觉很随性的出入通道,与科学岛园区整体开放相吻合,标示进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进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集群区。</p>

那船形隔离墩,两头窄而微翘,中间宽而低矮,即使“船舱”里置沃土种花草,初始我还有点不以为然——怎么会想到用这么个“土老帽”堵在路中间的呢?后来又觉得它不凡,是见证。当初,这里原本无堤、无桥,1958年岛上开发建设时,一开始都是靠用船水运。据岛上元老人物苏成斌讲,当时,水库大坝南端现植物园那边和岛上现一号别墅、医院、水厂沿湖一带都设有码头,几十吨的机动船在这些码头间频繁来往,运送砖石水泥物资和人员。后来北大桥建成,有一条路进岛,先有小火车,后有公路。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在这南岸推土筑长堤建桥,有了这条快捷通道,大大缩短了到市内的距离。如今南面这条路和北大门那段路,都称科学岛路,岛上南来北往,畅达便捷。这船,是提醒人们“不忘初心”呢,有深意啊!</p>

进门,过桥,上岛,见到熟悉的园区,更靓更有派了!行道树茂密,主干道虽然还是两车道,但也由水泥路变成柏油路,车行在上面感觉软软的,平稳无声,特舒适;两边自行车道也是柏油浇的,更向外拓出方砖铺就的人行道。这是切合实际的人性化设计。现在生活条件改善,私家车多,但也有绿色出行骑自行车、电动车的。为确保交通安全,自行车和机动车、行人分道,尽管岛上路不宽,还如此细分,很用心呢。想当年南大桥两头路窄局促,骑车人常出事,我们学校一位老师就因骑电动车被撞骨折,数月不能上班,人受罪,还影响工作。刚才看到,湖上大堤拓宽后,桥两头回旋余地大,有充分的避让空间了。</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