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综合其他>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第39章 DRAM模块和CPU柜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9章 DRAM模块和CPU柜(2 / 2)

这两个东西在日后的人看来,那性能和容量都是弱到爆炸,可是在1959年,这就是非常强劲。</p>

举个例子,1958年8月1日,以老大哥M-3型电子管计算机为原型仿制的103机首次连续运算,速度是30次/秒,后经改进,达到了3千次/秒。1959年仿制成功的104电子管计算机,运算速度1万次/秒。</p>

不过,上面的例子里的计算机,运算速度都是指的浮点运算速度,换算成指令数的话,会有很大程度的增加,而且,上述计算机都是30位以上的字长,这一点上比8008强不少。</p>

虽然在速度、字长上这个时候的国产计算机与8008各有千秋,可是这些计算机都是一台就要装满一个房间的大家伙,耗电就更不用说了,几千个电子管的东西,就问你怕不怕。</p>

造价更是离谱,据说104机的造价,为每台200万人民币,这可是1959年的200万。</p>

这些计算机有多难造?来看看产量吧,103机总产量38台,这可是总产量。</p>

说完8008,回头看1103,这东西比起已经59年已经国产仿制成功的磁芯存储器,就三个好处:快、小、便宜。</p>

看看103的磁芯存储器就知道了,1024字节的容量,要用几个机柜来装,大概就是现代42U机柜那么大的那种机柜。</p>

高振东在意识中感受着这两个东西,心中一片火热,虽然不知道这东西提取出来,经过本地化和年代符合性改造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是哪怕不能用,光凭一个8008的通用CPU架构,就已经赚翻了。</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