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携明> 第十二章 冬季大生产(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二章 冬季大生产(一)(2 / 2)

利用电解法,分成两大步,黄复华得到了氯酸钾。

第一步,将热的饱和的食盐水溶液进行电解制得了氢氧化钠、氢气、氯气。再利用氢氧化钠的热溶液与氯气反应得到氯酸钠、氯化钠和水。不断将此中生成的氯化钠作为原料,经过适当的时间可得到较纯的氯酸钠。

第二步,氯酸钠和一定量的氯化钾进行复分解反应,反应液经冷却至35℃以下时析出结晶,分离出母液,将粗制氯酸钾进行精制,等到精制液含有氯酸钾280g/L、氯化钠40g/L以下时,再进行二次冷却至25℃析出结晶,经离心分离、水洗、在65℃下气流干燥、粉碎,制得氯酸钾成品。

但电解法需要用到直流电,黄复华还得先得到电池。为了能让大明朝一切自力更生,黄复华“发明”了这个时空的第一个电池。这实际上是重复本来时空1799年的事情。

1799年,伏特把一块锌板和一块银板浸在盐水里,发现连接两块金属的导线中有电流通过。于是,他就把许多锌片与银片之间垫上浸透盐水的绒布或纸片,平叠起来。用手触摸两端时,会感到强烈的电流刺激。伏特用这种方法成功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电池“伏特电堆”。

还可以利用中和法来得到氯酸钾。首先,将氯气通入热的氢氧化钾溶液;然后,利用冷却热饱和溶液分离出氯酸钾。将热的饱和的食盐水溶液进行电解能制得氯气。而制取氢氧化钾分三步。第一,通过高温加热碳酸钙生成氧化钙;第二,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第三步,氢氧化钙与草木灰反应生成氢氧化钾。

出现了氢氧化钠,氢氧化钾这些碱溶液,黄复华让PH试纸也问世了。

本来,这是生于1627年的英国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的。在一次实验中,放在实验室内的紫罗兰,被溅上了浓盐酸,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用水冲洗了一下。过了一会儿,他发现深紫色的紫罗兰变成了红色的。这一奇怪的现象促使他进行了许多花木与酸碱相互作用的实验。由此他发现了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能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

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用石蕊浸液把纸浸透,然后烤干,这就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石蕊为传统中药,在南北朝时,梁陶宏景所著的《名医别录》中,已有石濡(即石蕊)“可明目益精气”的记载。在明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中,谓“石濡有生津润喉,解热化痰”之功效。

第三个,就是平菇的种植。

搜索度娘得知,逐步由野生驯化成为现代人工大量栽培的各种不同颜色的平菇,是在现代国内外发现的2000多种食用菌中,属生长迅速,个体较大的一种质嫩味美、价值很高的大型食用菌。原是名贵山珍,宫庭佳肴,现是千家万户餐桌上的菌类蔬菜。

早在六、七百年前,南宋文学家朱弁出使金国被扣16年时作的《谢崔致君饷天花》一诗就热情地歌颂了平菇既是荤菜又是蔬菜,赞誉平菇犹如天上的花一样味鲜美,回味无穷,感慨万千。

平菇对温度的要求并不高,可以在冬季进行。气温在15℃以下是平菇栽培的适宜时期,既适于平菇生长发育,又不利杂菌生长。

平菇尽管种类繁多,除了菌丝和子实体生长发育所需温度不同外,其他生长条件和栽培工艺都是基本相同的。菌丝生长不同种的菌丝生长温度范围和适宜温度不完全相同,多数品种在5~35℃下都能生长。从平菇子实体形成温度上看,除了高温型的特殊种外,多数品种在10~20℃内都可出菇。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子实体生长越快,菌盖越薄,色泽就越浅。

平菇可利用的营养很多,木质类的植物残体和纤维质的植物残体都能利用。人工栽培时,用废棉、棉籽壳、玉米芯、棉秆、大豆秸,产量都较高,其他农林废物也可利用,如木屑、稻草、麦秸等。下面就是一种常用配方及其配制方法。棉籽壳99%,石灰1%。将石灰溶于适量水中,均匀地淋在棉籽壳上,边淋水,边踏踩,边翻拌,直到棉籽壳含水适量均匀为止。

崇明也产棉,而且大明朝第一产棉基地松江府也和崇明的水域相邻,原料来源一点都不用担心。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