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综合其他>大明:你个暴君,竟成了千古一帝> 第三十四章 直臣酷吏,至暗时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四章 直臣酷吏,至暗时刻!(2 / 2)

至于那诘问众监察御史的话,更是显得都察院内部不合,让内阁和六部听去,倒没什么,顶多,招来几句嘲笑。</p>

但要是让陛下听去,恐会对刘总宪能力起疑。</p>

直臣的牌子,可以立,但不是这个立法。</p>

再有。</p>

陛下临政称朝,诸多事物变化,就连阁老们都琢磨不透,何况他们这些专干参奏,得罪人事的。</p>

什么样的人,会飞上枝头,什么样的人,会打入尘埃,谁也不知道。</p>

一不小心,被圣眷者反攻倒算,都察院就会跌入万丈悬崖。</p>

帝心难测,都察院要想在乱中安稳,不参不奏,岁月静好,是最合适的。</p>

“史老,在我父和我的书信中,常常提及,当今陛下,有汉武大帝之风,这是真的吗?”</p>

刘杰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淡笑道。</p>

乱久人思安。</p>

陛下亲政虽说还不久,但国朝的变革是显而易见的。</p>

这对一些历经两朝,三朝,乃至于四朝纹丝不动的老臣而言,一日“乱局”,能比作一年乱象,难免会惜身,而不去做事。</p>

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是无法接受的,接下来的都察院,必然会出现在一个又一个朝廷大事的最前面。</p>

“的确如此。”</p>

史总宪重重点头道。</p>

我皇。</p>

有汉武大帝之风。</p>

是国朝上下的共识。</p>

“史老,都察院在前朝叫什么?”</p>

“御史台!”</p>

“史老,您是通儒达士,可告诉小子,汉朝武帝时期御史台御史大夫是谁?”</p>

“张汤!”</p>

史总宪面色难看道。</p>

汉武帝在位五十余载。</p>

其朝廷中的御史大夫,肯定不止张汤一人。</p>

公孙弘、倪宽、商丘成等人,俱为任之。</p>

可汉武帝最为英明神武的那些年,御史大夫是张汤。</p>

“史老,张汤是个什么样的人?”</p>

“酷吏!”</p>

刘总宪话音刚落,史总宪的回答声随之响起。</p>

随后。</p>

就是无垠的沉默。</p>

张汤,被汉武帝所赏赐,正是因其为法过酷。</p>

“史老,凡是武德之君,朝中不平之音,皆是甚嚣尘上。”</p>

刘总宪眼中流露出无奈之色,叹息道:“汉武帝,需要张汤那样的御史大夫,当今陛下类武,自然也需要张汤那样的都察院左都御史。</p>

不然,迎接都察院,迎接我,迎接我刘家的,将是灭顶之灾。”</p>

父亲的书信透露。</p>

内阁,逐渐被陛下隔绝在绝密国事之外。</p>

除了清丈田亩这样“天怒人怨”的事,被陛下抛给了内阁,被父亲接下,掺和进来。</p>

像三级主政官制、佛道辩论大会,以及那日北征大元帅入宫面圣所奏之事,内阁完全无法插手,甚至连知情都做不到。</p>

全被陛下亲手提拔的人总理。</p>

直到现在,朝廷中,具体到文官集团中,被陛下提拔的,吏部尚书杨一清,户部尚书刘成学,兵部尚书梁储,工部尚书杨廷和,大理寺卿李兆蕃,和他这個都察院左都御史。</p>

侄儿成学,尽管在户部,是个傀儡尚书,但还是上谏陛下全国选妃的事。</p>

对,与错,暂且不论,总归是做事了。</p>

唯一没做事的,就是内阁首辅大臣李东阳嗣子、大理寺卿李兆蕃。</p>

陛下圣命为国朝祈福,令李兆蕃为大理寺卿,审查过往十年冤假错案,予以平反。</p>

时至今日,大理寺一桩冤假错案没有查出,没有平反。</p>

而冤假错案的造成,往往是与达官显贵有关。</p>

那些混账世子和衙内,经常触犯国朝律法后,打点好主事官员,再把苦主给解决。</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