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上架感言(2 / 2)

皇太子,王太子,甚至于某些历史特定时期,还出现过‘公太子’‘侯太子’。</p>

那这乱七八糟的‘太子’,尤其是‘王太子’,是从什么时候变成王世子的呢?</p>

答案是:吴楚之乱平定之后,汉景帝刘启为了全方位、无死角的降低诸侯藩王的权力和逼格,做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改制。</p>

其中相当不起眼的一项就是:改王太子为王世子。</p>

再有就是相当一部分读者感到疑惑:汉武帝的推恩令那么牛逼,主角为啥不拾人牙慧?</p>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多读者就已经给出了答案——时机不对。</p>

推恩令,本质上就是遍封诸侯王的儿子们为王,瓜分诸侯国土,以分其土而弱其力。</p>

这个办法,不是在武帝朝才第一次出现,而是早在汉文帝时期,就已经被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及。</p>

为什么不用,是因为《推恩令》和《削藩策》,在景帝朝的本质是一样的:中央强行推动明显不利于诸侯藩王的政策制度。</p>

这会引发什么后果,吴楚之乱已经给出了答案:藩王不服,所以要打;</p>

把藩王打服(死)了,那别说是《削藩策》《推恩令》了,哪怕是要求藩王跳肚皮舞,藩王也只能专心去精进舞蹈技巧。</p>

关于读者朋友们不解的疑惑,就捡这两個典型的讲一下,后续如果还有,我也会酌情集中讲解,或者尽可能融入进正文内容里去体现。</p>

呼~</p>

眨眼就已经过去了四年。</p>

曾经那个只有九个读者,月稿费高达二十四块七毛一的大学生,如今也已经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