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前言(1 / 1)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视频,有观点认为:一个人去世50年后,就会被这个世界所忘记,如同没有来过这个世界一样,刚去世的前几年还会被儿孙祭奠,50年之后,当儿孙老到自己的事情都会忘记的时候,这个爷爷辈的人可能基本就真的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当人的一生被快进到一分钟的时间,很多东西似乎真的就不值一提了,一个人的生命在浩翰的宇宙中实在太小了,空空而来又空空而去,借母亲的孕育来到这个世界,最后又变成“化肥”,以尘埃的形式回归到天地之间,所珍视的金钱地位、世间冷暖、酸甜苦辣,忽然一个瞬间就丧失了所有的意义。似乎珍惜当下,不留恋也不遗憾就挺好,孝敬生养自己的,爱护自己生养的,此生就足够了。

但我是一个人,有独立的价值观和需求,我可以接受我生前所有的平庸,或者说在我有能力争取之前的平凡我都可以接受,如果我一辈子都在为物质富有而奋斗,当年老体衰之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如果我仅仅像我前面提到的那样,当失去物质创造的能力,精神也会是万分空虚的,我也一定是不甘心而又绝望的,物质上我有可能是幸福的,但我一定是丧失了精神,丧失了灵魂的,我的人生对我个人来说充满了意义这不需怀疑,对后来人来说,我曾经存在得得确确没有一点意义,不,半点意义也没有。

考虑到这一点,我就想:“如何能让一芥埃尘有点与众不同的意义呢?”我决定参考先贤长生之谜。

读《论语》便知仲尼,读《周易》便知文王,读《离骚》便知屈平,读《素书》便知子房,读《道德经》便知老子,读曲诗词赋便知文宗武皇,我会去想,留一名作在世,是否能得长生呢?中华五千年历史中,长生之辈实在太多了,起初我简单的认为,写书就能流芳千古,作恶就会遗臭万年,留下一份属于自己的创造就足够长生了,果然终究是我小看了宇宙,小看了天地对善恶,对万物的包容,滚滚长河中埋没的红极一时之徒实在太多。后来我感觉我是参透了一点的,古来先贤那些长生之辈的长生,只是人类文明传承时附带给那些推动文明发展人的一点福利罢了,先贤这座巍然大山,原来也只是人类文明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啊。

没有了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