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武侠修真>英雄无悔之大唐风云录> 第三章·章尾小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章·章尾小记(1 / 1)

 生于唐代,出行若可驾马,不仅是富有,并且是身份的象征。古时好马就如同今之好车,更兼要管养训育之。但在停车成为难题的今天,古代又该如何解决“停马”的问题?

马作为六畜之首,很早就进入了古人的日常生活中。《周礼·夏官司马·大驭形方式》有记载:“周天子十有二闲,马六种。”可看出当时对马养殖使用已比较全面,而马政也在历代发展中不断完备。至于专门于街市坊巷,“停马”拴于桩上者,就个人所查阅的资料,唐代韩干所绘的《照夜白图》应是较为早的有力图证。

《照夜白图》画中所描绘之白马,正是玄宗爱马“照夜白”,曾跟随玄宗南征北战,如同太宗之“六骏”,因立下战功,故可留于画作中以传千古。元代揭汯为《照夜白图》作诗一首云:“晴云满身雪作花,四蹄一动疾飞翼。跳梁掣柱不受羁,雄心只欲千里驰。瑶池宴罢幸骊山,霓旌前导凤辇移”。与白马奋力跳脱束缚,不受羁绊的形象形成对比的黑色擎柱,正是唐代的拴马桩样式。只不过此柱是木是石,或铁或金却是难辨,顶上也无造像装饰。

后历代马桩经过演变,再经造像雕刻艺术的加工,生出多种样式,因此拴马桩的艺术装饰、文化功能愈来愈明显,甚至有庄户之“华表”的说法,同样成为身份权贵的象征。桩头圆雕样式极多,有主要雕刻人、兽或各类组合形象的雕饰;内容涵盖神话故事、吉祥寓意等。考虑到故事环境背景,和一些典故来源,因此在创作中,桩头上用了猴子形象。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