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章 自证身份(1 / 2)

 赵穆也放下了手里的镐头,他擦了擦脸上的汗水,随后说道:“既然三位大哥以诚相待,那么我若再隐瞒,就显得有些不够朋友了。”</p>

赵穆开始介绍自己的家世,他说道:“不瞒三位大哥,在下赵穆,代州府人氏。乃是大宋太祖四子,岐王赵德芳之后。算来在下还是太祖皇帝玄孙。家父东平郡王赵德,在下虽非嫡子,但蒙父亲荫蔽,封于宋辽边境的代州府代县,赐号‘代候’。今日前来大理,确实是奉先师遗命寻人。”</p>

说着赵穆便从自己的贴身处,将大宋皇帝赐给宗室的天潢玉牒拿了出来。</p>

赵穆的虽然叫玉牒,但却不是玉的。而是一块几寸长的小金片。</p>

这是因为他是太祖的后嗣,不是太宗的后嗣,因此不能用玉牒,只能用金牒。</p>

这便是因为当年太祖为了不重蹈五代主少臣强的覆辙,与太宗订立“金匮之盟”,自此兄弟接位,等太祖后嗣年长后,再由做叔叔的交替传位。</p>

但烛影斧声后,太祖赵匡胤不明不白逝世,太宗赵光义登基,之后太宗一脉把持皇权至今,并未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将皇位再传回太祖一脉。</p>

因此只有太宗一脉的皇子皇孙才能用田黄玉制成的玉牒。而太祖一脉的后嗣,但凡有爵位在身的,都是用金牒来证明身份。</p>

华赫艮把自己的手,在自己的绸缎衣服上擦了擦,随后接了过来。范骅则是将手中火把凑了过来,三人围在华赫艮身边验看着金牒上的小字,以验明真伪。</p>

上面虽然仅有寥寥数字,但清楚的记载了赵穆的生辰,籍贯,祖上的履历。</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