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综合其他>致暗频率> 第13章 海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章 海燕(1 / 2)

 2013年11月,足凹海</p>

布尔汗乘坐的潜艇经过近30天的航行,横穿大洋,来到了足凹岛外海200海里的计划驻停点,潜航深度60米。</p>

预定的收报时间已经到了,潜艇开始上浮至20米的潜望深度。</p>

布尔汗估计译电员正在记录,很快会将电文密封在信封中,交由他亲译。</p>

给潜艇发报是军事通讯中最为困难的,因为潜艇在水下,高频的无线电波无法穿透海水。</p>

电磁波是沿直线传播的,遇到障碍物时,如果波长短于障碍物,电磁波一部分被反射,一部分入射障碍物,能量被吸收。</p>

但当波长大于障碍物的结构尺寸(比如水分子团)时,电磁波将能够绕过障碍物的结构,继续向前传播,这一现象就是光的绕射(也称衍射)。</p>

波长越长,频率越低的电磁波穿透性越强。</p>

甚低频(VLF)3-30千赫兹,对应波长为100-10公里,是与潜艇通信的主要频段。</p>

该频段能够穿透30米左右的海水,潜艇可以在约定时间在潜望深度接收信号。</p>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亮国和前雄联国作为二次打击力量的核潜艇隐匿性要求极高,位置也飘忽不定,常年藏于海面以下几百米的大洋深处。</p>

甚低频穿透力就不够了,亮国和前雄联国竞相发展极低频(ELF)3-30赫兹,对应波长为10万-1万公里。</p>

这是一项极为复杂的技术,因为理论上,一个波长的电磁波被接收到,接收天线至少要大于半波长。</p>

极低频的波长太长了,潜艇不具备配备那么长天线的可能。</p>

聪明的工程师们想起了舒曼共振,利用地球的四万公里周长。</p>

把地球电离层作为接收天线的一部分,加上电子延长等多种复杂的技术和设备,终于克服了接收极低频信号的难题。</p>

极低频通信的技术难题虽然得到了解决,但美中不足的还有,频率越低的无线电波单位时间携带的信息越少。</p>

甚低频每分钟只能传送几个字节,极低频传输效率则更低。</p>

除此之外,军用密码为了加密需要,同一个词汇的字节量远超民用发报。</p>

所以,海岸基地给潜艇发报时,惜字如金,一般只有一个词汇,如攻击、上浮、进港等。</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