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综合其他>人生是怎样炼成的> 29、烈日下X放飞豪情,未名湖畔Z忧心忡忡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9、烈日下X放飞豪情,未名湖畔Z忧心忡忡(1 / 2)

 人的一生是很短的,短暂的岁月要求我好好领会生活的进程——高尔基。</p>

因此,一个活着的人,特别是年轻的时候,尝尽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不是一种不幸,而是一种奢侈。</p>

北惊颐和园中的玉带桥在昆明湖的后堤上,平时一般的游人根本不会去,因为太远且偏僻。</p>

太阳像血红的火球,炙热的空气仿佛擦根火柴就能点燃。</p>

但我们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决定绕着后堤走一圈!</p>

这一走才发觉,这个后堤绕一圈需要整整两个多小时!</p>

就这样,我们在烈日下暴走着,也不知走了多久,最后,小宁忍不住了,问我道:“我们走了多久了?”</p>

我听小宁这么问,就抬起左手去看表。</p>

当时我带了一块日本的松下电子手表,这个玩意儿当时就算奢侈品了。</p>

结果当我看到表面时,心里登时凉了半截,因为只见电子表的显示屏里面一片发白,全是水蒸气,原来是天太热,手臂上的汗全通过电子表的后盖给渗透进去了——电子表坏了!</p>

盛夏,烈阳高照,两个多小时走下来滴水未进,我们每个人都嗓子干得冒烟,浑身热得冒火,两个女生Z和小陈更是撑不住了,炎热难耐之下小宁对我说道:“看看有没有卖冰棍的地方,买几根冰棍来解解暑,这天实在太热了!”</p>

于是我们开始东张西望地看了起来,想找个卖冰棍的地方。</p>

但很快我们就失望了,因为那时北惊颐和园里没有小卖部,连卖冰棍的也不许入内,说是怕搞得满地是冰棍纸。</p>

可能是我们太想吃冰棍了,也可能是我们想起了“望梅止渴”的典故,我们几个都不约而同地谈起了冰棍。</p>

“真有意思,在上海叫‘棒冰’,到了北惊叫‘冰棍’!”小宁一面擦着满头的汗一面说道。</p>

“我发现过了长江,站台上叫卖‘棒冰’的就变成了叫卖‘冰棒’了。”小宁的女朋友小陈是个细心的女孩,她说发现过了长江这“棒冰”就变成“冰棒”了。</p>

“是啊,我也发现了,不仅仅是当火车过了长江,这‘棒冰’变成了‘冰棒’,而当火车过了山东后,不知道什么时候这‘冰棒’又不知不觉地变成了‘冰棍’!”Z也在一旁附和着小陈道。</p>

没错,中国虽然是一个文字统一的国家,但中国在文化上的多元从来就没有消失过,所以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方言。</p>

比如这冰棍,当我们坐着绿皮火车,从上海出发,站台上有不少卖冰棍的。不过在上海,不叫“冰棍”,叫“棒冰”。</p>

随着火车逐渐北上,过了长江,不知什么时候这“棒冰”的称谓变成了“冰棒”,两个字倒了个个!</p>

再随着火车咣当咣当地北上,过了山东,不知道什么时候这“冰棒”又不知不觉地变成了“冰棍”,又改了一个字!</p>

小宁听了小陈和Z的话,就笑着说:“我感到叫‘冰棒’或‘冰棍’更合理,意思就是把冰做成棒头或棍子的模样,但如果叫‘棒冰’,则就不通,难道是把棒头做成冰?所以看来古代时中国的中原人把南方人称作‘蛮子’还是有道理的。”</p>

小宁和我一样,是个饱读诗书的人,而且富有幽默感,他笑着评论起了南方人叫“棒冰”,而北方人叫“冰棍”,这两个不同的称谓究竟哪个更合理。</p>

“我感到都有道理,北方人叫‘冰棍’,意思是把冰做成棍子的形状,而南方人叫‘棒冰’,意思是棒头那样的冰,这是北方人和南方的性格不同所致,北方人的性格比较直率,因此就直接说把冰做成棍子的形状,而南方人的性格比较委婉,因此就拐了个弯,说是棒头那样的冰。”听了小宁的评论,我笑着摇摇头,表示不同意小宁的说法。</p>

不过,到底北方人叫“冰棍”,南方人叫“棒冰”,是不是因为性格的差异所致?没人知道。</p>

就这样,我们一面挥汗如雨地头顶着烈日,一面热烈地谈论着冰棍,好不容易来到颐和园的后门,大铁门锁着,只见门外有个满脸皱纹,头上扎着一方白毛巾的卖冰棍老头,用一个木块敲着装冰棍的木箱在叫卖:“冰棍,冰棍”。</p>

我们一看,如同遇见了救星,马上隔着大铁门,一面使劲地用手拍着铁门,一面大叫起来:“喂,卖冰棍的,到这里来,我们要买冰棍!”</p>

老头一看来了生意,也来劲了,一路小跑地跑了过来,用浓重的北惊腔问道:“要几根?”</p>

我说:“全包了!”</p>

老头吃了一惊,以为听错了,抬起头,用那眼角布满鱼尾纹的双眼瞪着我。</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