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时间表来看,留给创作者的时间很少,能在短时间内打造出来一部精品,几乎不太可能。
但对于这种“短平快”捞钱的方式,诸多民营资本也显得振振有词:我们本来就来投资的,投资自然是要看回报的,电影精品那是艺术家的事情,观众口碑好不好,那也是导演的事情,商人能赚到钱就足够了。
从近两年的中国烂片类型来看,大部分的电影集中在惊悚、爱情、喜剧三类,因为根据市场调查,这三类电影基本上是目前投入成本最低、又最容易产生票房回报的种类。
如同好莱坞一样,惊悚片的投入一般都很少,这边的圈内曾经流传着一种说法:惊悚片不会赔钱。
而爱情故事也一样,只要找对偶像演员,做好宣传,哪怕是翻拍韩剧都能引来诸多小姑娘的花痴。至于喜剧,则对档期的要求比较高,而像黄百鸣之类的香港导演,虽然每部喜剧电影都招来骂声一片,但就是因为靠上了贺岁档,所以几乎从来就没有亏过。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低成本、低档次的作品都可以赚钱,使得国内诸多投资方对于国产商业电影的要求开始逐渐降低,毕竟商业投资都是有风险的,与其大成本、高代价的去拍摄一部制作精良的商业大片,反不如花少一点钱拍一部烂片,尽管内容不好看,却可以赚钱。
这方面最突出的反例就是张国师的《金陵十三钗》。此前有传闻说,他的投资人之所以和他分手,就是因为《金陵十三钗》的确花了数亿元来进行制作,但最终的票房结果却是惨败,让作为商人的投资方无法接受,开始思索另外一种风险较低的套路。
商人逐利无可厚非,但这种投资思路必然会对中国电影展起到一些不良影响,谁都知道,中国电影想真正走向世界电影市场,惊悚、爱情、喜剧根本起不了多少作用。
这种思路已经开始影响到中国电影的多元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目前基本没有出现过正宗的科幻电影,而从好莱坞真正能流通全世界的电影来看,其中最少一半带有明显的科幻概念或者特征。
能真正流通世界的科幻片迟迟无法出现,除了导演群落缺乏理工素养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各路投资方并不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
因为科幻电影需要的特效、后期时间都很长,而在两到三年之后,更无法预计同档期都会碰上什么样的对手,而且电脑特效这种东西,无论从哪方面看,都的确是“一分钱一分货”,想要通过低成本来蒙混过关,只会成为‘五毛钱’特效,根本不可能制作出优良的特效效果。
“成天看着飞机从头顶飞过,却从没有坐过飞机,这就是中国电影的处境。”
姜小军的话无疑很具有代表性,“我们的技术认知层面只能在地面上活动,不是不想飞。而是一没技术,二没观念,三没钱,少了一样都飞不起来!”
虽然这些说法有些夸张,但不是没有道理,中国电影想要真正走向世界,绝不是哪方面单一努力就能达到的结果,更不是有几个好莱坞式的剧本就能解决的问题。
就像杜克所说的一样,好莱坞电影能横行全世界,从来都不是剧本的原因,更不是创意和创新导致的结果,这是一种全方位综合的现象。
后面,又有人把话题引到了杜克这边,他也适时的说了几句,“我只是一个导演,只能从导演的角度看问题,在我看来,贵方很多新崛起的商业导演,要避免沾染一些坏习惯……”
有些话杜克并不适合说的太深,否则作为一个外人,必然会被视为挑拨。
在他看来,很多中国的烂片导演的坏习惯,都是受到了一些香港导演的传染。(未完待续。)
ps:求月票和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