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穿越架空>大宋之风流才子> 第五百五十一章 讨要老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百五十一章 讨要老婆(1 / 2)

 最快最新在/三/江/阁/,感谢书友提供本章节。

石坚说道:“明天吧。”

蔡齐急了,他好不容易等到石坚回去,现在校里吵翻了天,这事情不能再拖了。他不同意。

石坚急了,说:“我说蔡大人。你好歹让我休息一下吧。”

那么远回来,昨天商讨了一天事务。今天又做了那么多事,而且小别胜新婚,你总得让我一家有一个短暂的欢聚时间吧。

蔡元培倔劲上来了,说:“就如石大人所说,教育乃是国家根本,国事为重。”

老蔡同志这段时间累坏了。虽然外面场上看他风光无限,现在校里一千多名生,表面上看都是天门生,可实际上的掌门人却是他。光是这些弟成材后,他将会有许多门人,跨入朝政,或者宋朝其他顶尖的行业。可他一点也不想。本职的事情不说。现在校草创。事务烦多,一起在等着他批示。这还是第一批生,以后还可能逐年增加适当的数量,因此事情多得他连吃饭的功夫也没有。

石坚一看与他讲道理不行了,可自己也得喘一口气吧。于是说道:“可你总让我知道一些祥细情况吧,或者现在校里有什么样的老师,或者有什么样的杰出生,闹到什么地步。这样我才能逐情前去处理。”

知己知彼,战胜嘛。但蔡齐知道他在推托,于是咬咬牙说:

“好,你先回去,我一会派人送有”

老蔡急了。

然后匆匆忙忙地跑走了。

石坚看着他的身影,有些感动。但校的事情他真不能多插手。

否则他不是在高处,真要跑到珠穆朗玛峰顶上了。危险。别看以后就是刘娥死了,赵祯对自己十分信任,可也是注意。不过暗中可以帮助他一下,只是这样,自己又没有空闲了。

晚上石坚正与红鸢说着话。现在终于让她称心如意了,肚渐渐隆起,一天到晚骄傲地挺起来,唯恐别人不知道似的。石坚看到她这样,只是摇头。可这样一来,她脾气好多了,开始知道谦让了。这是好事,省得连赵祯都说她是天下最牛的丫环。

可老蔡不识趣地来到他家中。真还带来了许多资料,包括生的表现,老师的来历善长,校的课程,还有各种基础建设。只是这些资料,或者叫它档案吧,多了。他一人拿不动,还请了两个下人抬过来。

石坚看了无语,我这要看到那一天。翻翻吧,在老蔡目光监督下。石坚无奈地一本本地翻,看来今天晚上不到四更是别想休息了。

校课目很多,总的来分为个方面。第一军事,因为吸纳了许多烈士后代。而且也聘请了一些武将与伤残的将领来做老师。应当来说这些人未必称得上大家,但都有各自的战斗经验,有他们指导与无他们指导是两回事。当然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还看自己的天赋。

可是石坚看了后唉声叹气。原来师资还可以,但进修军事的生少了,连他们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父祖的行业。这还是在报纸整天吹捧下,朝廷也加重了对军人的封赏。否则石坚都怀疑这几名军人的后代会不会全部放弃修军事。难怪校中只有格物与经的生吵。看不到修军事的生参预。

再说吧。

然后就是格物与经义。作为传统的问,经义的生比格物的生还是多得多。特别是官宦弟。但也有不少看到格物的前途。同时还有兼修两门问的。

但翻看教师名单时,他看到两个熟悉的人,一个是胡缓,一个是孙复。中国北宋着名的先生嘛,还有一个被夏辣害死的石介。不过现在的胡俊名气不是很大,在泰州讲,被朝廷听闻后,接到这所大来。还有孙复。同样还是穷秀才。屡考不中。当然这也要运气的,象胡旦那样牛的状元千古难有。一般从无数举人当中考中那么一点点进士。还要题目正对他的味口才行。同时还要反应速快,必须在规定范围内考完。就是石坚科考也未必名列第一名,只是现在没有人敢质疑他就是。历史上他与苏询一样,都是特进,进入朝廷的。

这次前来是因为范仲淹的推荐举才进入大。这是前几年范仲淹因为母丧居南京(商丘),孙复因为穷因,流浪到南京,范仲淹从言谈中发现其非乞讨之辈,遂为之谋了一个职,并授之以《春秋》。

孙复既免瞻养之忧,便刻苦习。受到范仲淹的喜爱。但这次范仲淹守孝时间不长,便被石坚象催命鬼一样再次催回陕西。那时候正值陕西用人之时。

至于石坚所说的石个他的运气最好也最不好,最好的是现在。

考中进士,任郓州观察推官。但直已经看出来了,可教育水平还不为世人所知。

石坚指着孙胡的名单说道:“这两个人将是好老师。”

蔡齐有些疑惑,连一个进士都没有考中,会有什么问。但对于石坚的识人眼光他也不敢质疑。

但同样,石坚也看到他几个让他感到讨厌的老儒。没有办法,谁叫他们经义得好,也因此进了校挂职。

草草翻翻,石坚说道:“我有数了,明天把这件事办妥。”

看完了?蔡齐本来还想再说,可想想不能本末颠到,他来就是为了让石坚将校里争执的事情摆平。其实石坚现在还比他后悔,让他这一折腾,又到了更了。早知道还不如跟他立即到大里,将土价摆平,自己还好休息一下。

累了,睡在床上,任赵蓉她们穿什么内衣在眼前晃动,也不想了。

他还郁闷,我也算放权了吧。可为什么事情这样多,看这样下去,我以后也不要搞什么避嫌,直接与诸葛亮两人一起进地府共同唱一曲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活活累得提前若干年见阎罗王了。

第二天石坚不愕不来到大。全部在欢迎他呢,特别他的那些生。以及生的生。连经义的生也涌在门口欢迎。石坚不但在格物。同样在经义上水平很高,不然怎么知道《尚书》中那么多章是假的。

石坚见在大,这所大从修好他还没有来过,也没有办法来,那时还在江南。现在一走去,假山溪水,小桥楼阁。在江南通过报纸都将这所大吹得前所未有的美轮美奂。其实现在还不能说美丽,要过两年,所有迁移的植被成活,并且长得茂盛起来,这才是一所真正的园林式大。

然后石坚叫所有生集合。其实这所大现在于其说美丽,还不如说是奢侈,整所大占地好几亩田,外加一个山丘,就住着这一千来人,都有些空荡荡的。甚至石坚昨晚还在档案里看到一些鬼的传说。让校的老师发现后,用了不语乱力鬼神狠狠地斥责一顿。

其实这句话是错误的解释,历来将其拆成不语怪、力、乱、神,意思就变成了,孔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其实前后是叶公问孔于,不对。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不语,怪力乱神。曰:“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那么正确的拆法就是不语。怪力乱神。也就是夫停止不说了,好像是生怕分心用力影响了凝神思考。所以古中没有标点符号害死人。

孔夫不信鬼神?呵呵。不说了。

石坚没有问他们到底是格物重要,还是经义重要。而是问了一个问题:“对于一个人来说,是眼睛重要,还是双手重要?”

于是有的说眼睛重要,没有眼睛看不到东西,可麻烦了。但有人说双手重要,没有双手,什么事情就看到做不到,怎么办?还有的说两者都重要。

听到这里,石坚说道:“不错,两者都很重要。缺少了一个,这个人身体就会残废,生活就很困难。”

说到这里,有几个伤残的将领。来做老师的,眼睛出现了黯淡。

石坚一指他们,说道:“在我没有进入正题之前,先向为了我们大宋人民幸福生活奋战的牺牲的将士敬礼,向为了我们大宋姓安居乐乐业伤残的将士敬礼。”

哗啦啦,一起敬礼,虽然自己不愿意进入武将的行列,可对他们还是很尊重的。

石坚才进入正题,说道:“其实无论是格物,还是经义,或者是军事,或者是农,都很重要。它们是构成我们大宋所有必不可少的肢体,就象眼耸、手足,或者内脏。缺少一样,都不会健康。没有了强大的军事保障,我们大宋的江山就会被外族人侵略,内部贼谋逆。

没有格物,我们大宋就缺少了明白事情变化至理的机会,也不会出现各种新式有效的器具,新式武器。还有用更高的效率去开矿,社会就不会飞跃地发展进步。但没有经义与圣人的指导。我们就缺少制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缺少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良心,这个社会就会变得冷漠无情,然后这个社会就会纷争迭起。最后无论多强大多富裕,也会混乱。”

说到这里,他大声说道:“因此不要看不起对方,要会包容,这才是一个大国的气范,这样你本人的前程也会变得远大。不但是问。而且各行各业,当然除了谋反的逆贼,盗窃地痞等违法分外,其余的无论工人、农民、商人、仕人。只要他们有一颗善良的心,也都值的我们的尊重。”

那意思你们也别争了,都一样重要。虽然几个老儒不服,可石坚说得也不是没有道理。再要石坚将《李斯谏逐客书》背出来,他们就显的愚蠢了。这个问题一千多年前。人家就讨论过,只不过石坚将人才换成了问来比喻。

这件事总算安定下来,蔡齐还在发傻,这么快就搞掂了?不这么快还需要多长时间?不过这也是因为石坚兼两家之长,而且巨大的声名在这里。所以说出的话让人信服。换作第二人来解释,也未必有这效果。

石坚就要告辞。可生们不乐意了,许多问题要问,有些问题连教师也未必解释清楚。其中问得最多的还是格物。与数。格物这玩意儿在中国还是大姑娘做花轿头一回。想弄透彻一点,还必须得找石坚。数,中国出现历史较早。可与石坚的数相比,落后,不问不行。还有军事,有些聪明的生讨论战例,这些将领口才笨,也解释得不够。还有经义,同样有人质疑的也在问石坚。还好。石坚一直没有放下,否则就要出丑。

特别是那个邢流凤小姐,一问就没有完。

石坚手忙脚乱,一个个地回答。

这些生,无论是烈士之后,还是良商女,或是各地家庭贫困可勤奋好的,就是那些大臣女,除了少数是照顾一些圳盯的势力外,也大多数是性好的大臣午女,象鲁宗道聊七,入了这所大。都是好人家的孩。

因此看着一双双的殷切的眼神,石坚也不忍拒绝。

看着他出了一头的汗,有些老师不忍,可是蔡齐却说道:“机会难得,为了生的将来,石大人暂且受一点委屈吧。”

那意思是石坚事情多,还保不准什么时候再来大一趟,这时候让生多一点是一点。其实他在心中得意。弄了半天,你就这几句,让老夫昨天晚来回跑了十几里。现在也让你吃一点苦头。

这叫近墨者墨,石坚喜欢玩曲径通幽,或者玩点小聪明,蔡齐也开始会了。可怜一全忠直的大臣:这一变也不知道是不是好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