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了高血粘症首先必须镇定,因为高血粘症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西医和中医均有治疗高血粘症的好方法。
第一节高血粘的诊断标准
一、体检
血粘度的测定是血流变学检验的重点,也是难点。目前测定血粘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毛细管法
毛细管法是最初的血粘测定方法,毛细管法测血粘度的测定理论依据是泊肃叶定律:流量与管道两端的压力差、管道半径成正比,并与管道长度和流体粘度成反比。
管道半径、长度、压力都可以在实验条件下恒定,那么流量就只与粘度η有关,而如果我们恒定流量,那么粘度η就与时间成正相关,即η=f。如果用一已知粘度的流体做对照就可以测出血液的粘度。
初期由于条件的限制,检测在开放的环境下以大气压和重力势能为动力,以水为对照,只能测出比粘度。检测结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后来人们用泵和阀作为压力的控制,将整个系统放于密闭的环境下进行,减少了其他影响,因此也可以用毛细管法测出粘度。
(2)旋转法
旋转法是后期出现的血粘测定方法。其理论依据是根据粘度的定义:粘度是切变应力和切变速度之比η=τ/(dV/dH),只要测得切变应力和切变速度就可以知道粘度。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两种:
①同轴的双筒或锥板,一个静止悬垂,一个转动,中间放入满血液,当转子转动时,由于粘滞性将给悬垂体一个力,这就是粘度产生的内摩擦力,使垂体转动一个角度,同时,金属丝就有一个α扭曲,如果的*强度已知,则可以计算出切变应力,同时两转子之间不动层的速度差就是转子速度之差,距离当然也是知道的,根据η=τ/(dV/dH)可以准确的计算出粘度。
②同轴双转子浸于血液中转动,由于外转子转受血液粘滞力阻碍,较内转子有滞后,通过牛顿运动定律,很容易可以求得内摩擦力,所以也可以如上计算出粘度。
二、诊断标准
全血粘度的报告方式一般包括高、低切变率下的粘度。
血液在血管内作稳态流动时分为许多液层,每层流速不同,愈靠近血管中心部分,流速愈快;距血管中心愈远,流速愈慢。在管壁处,液层附着在管壁上,流速为零。血液的这种流动性质称为层流。在血液层流中相对移动的各层之间产生的内摩擦力的方向一般是沿液层面的切线,流动时血液的变形正是这种力所引起的,因此叫做切变力(又叫剪切力),单位面积上的切变力叫做切应变力,又称切应力。在层流中,单位距离的两个液层流速不同,两层间速度差叫速度梯度,又称切变速度,简称切变率(单位:秒-1,即-1),并分为高切变率(范围100~200s-1)、中切变率(50~60s-1)和低切变率(1~20s-1)。血液粘度是衡量血液内磨擦或流动阻力的指标,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因此血液粘度也有一定波动范围。
全血粘度的测定能为临床许多疾病,尤其是血栓前及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提供重要依据。正常参考值如下:
类型正常值(男)正常值(女)
全血高切粘度男:5.63~6.67mpa.s女:4.74~5.86mpa.s
全血低切粘度男:7.51~10.09mpa.s女:5.84~8.05mpa.s
注: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有一项增高即可诊断为高血粘症。
三、临床评估
血液粘度增高会引起血流阻力增加,使血流速度减慢,最后导致血流停滞,直接影响脏器血液供应,导致疾病。全血粘度增高常见原因:
(1)血浆蛋白异常
如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先天性高纤维蛋白血症等,由于血浆中蛋白的含量异常增高,使血浆粘度增高,进而使全血粘度增高;另外,血浆蛋白的增加还可导致红细胞的聚集,从而造成全血粘度的增高。
(2)红细胞数量增多
原发性或继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白血病、高原环境、长期缺氧等造成红细胞增多的疾病,均可伴有血液粘度的增高。
(3)红细胞质异常
如红细胞聚集性增加、膜的流动性和稳定性下降等可使得血液在流动时阻力增加,属此类型血液粘度增高最典型的疾病为心肌梗塞、冠心病;此外还可见于脑梗塞、糖尿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肺梗塞、视网膜动静脉栓塞、镰状红细胞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球形细胞增多症等。
(4)其他疾病
如雷诺征、高脂血症、肿瘤等。
血粘度降低,从引起血液粘度降低的原因来看,主要与红细胞比积的减少有关,可分为病理性和*性低血粘度两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