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都市言情>明代仕女育成记> 第二卷 试梅妆 第七回 大病(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卷 试梅妆 第七回 大病(1)(2 / 2)

“娘娘,如今已是二更天了,天色已晚,不如待明儿一早,再让人去庙里……”

“管它三更四更的!只管命人请了去!他若是不肯来,便是绑也要将他绑了来!快去!这样一个风火事儿,不能耽搁了!叫门上人赶紧去!”

王妃连声不迭地命令着,下人们自然不敢怠慢,李妈一边也急忙吩咐下去,然后又回过头来安慰主子,请她不要心急,一定会尽快将林道士请了来的。于氏确认自己的命令已经传达下去后,这才微微喘着气,语音微颤地说道:

“这回只怕果真是应验了……这可怎生是好啊!要是我早听人一言,璇丫头只怕如今也不会受得那苦了……”

“娘娘休要说这些!这怎么会是娘娘所害哩!”李妈完全能明白王妃的忧虑和焦急,不住地抚慰着对方。“当初咱们听了那林道士的话,哪里会当真,便是听了去,也只当是危言耸听罢了,哪里会料到……如今已是命人去请了,娘娘且略等一等。真武庙离咱们府上近着,只怕也快来了。”

在焦急的等待之中,明明时间流逝的速度仍然与以前一样,可是对于于氏而言,却好像过了几天几夜似的。她一时想起女儿病中的模样、一时想起林道士当初说过的那番话,不禁又是自责又是觉得荒谬——开始时自责,是因为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重视对方的说话,直至现在女儿出了事,都毫无办法;而觉得荒谬,则是又觉得此事不可信,那林道士怎么可能真有这样可怕的预言能力呢?这应该只是骗人而已吧?如果说前面一种心态是于氏在无望的情况下的正常反应,那么后一种心态,则可以说同样也是于氏的理智的判断下作出的正常反应。她不是不在乎女儿,只是觉得有可能女儿的病仍然能用正常的手段治得好(只是现在暂时没有找到那种正常手段而已),所谓预言灾难云云,不过是一时偶然说中而已。

大概过了约一个时辰,外面就有太监来报:林道士已经带到了。原本时间都这么晚了,王府各门都已经关闭、禁止人进出了。不过由于是王妃的命令,所以门上人都不敢怠慢阻拦,急忙去真武庙请来林道士后,便由内庭太监引着对方赶紧往荣德殿而来。那林道士在真武庙中带领众弟子做了晚课,本来都已经歇下的了,突然之间听见山门上有人敲得门如擂鼓般响,开门一瞧,竟是德王府的人。林道士听得人匆匆说过来意后,连忙更衣跟随对方前来王府。当这个老道士匆忙来到王府内庭当中、进入荣德殿、在王妃面前磕头行礼时,虽然衣冠齐整,但神情狼狈,气喘吁吁,完全没有以往那一派看似仙风道骨的气派。

“我且问你,我那丫头若得了郡主之名,便有大难,你为她推算,可是真有此事?!”

于氏根本不等对方行完礼,就单刀直入地问对方。林道士知道深夜叫他,肯定事关重大,再加上听到王妃语气不对,因此也不敢站起来,仍然匍匐在地上,恭敬地回答道:

“回娘娘,确实是如此。不仅是小道如此推算,便是先师也是如此这般告诉小道的。”

“也就是说,璇丫头若当了郡主,此命便休矣,是这般不是?!”

“正是。不仅是郡主,便是更低些的封号,亦不可有。万一二姑娘因是王爷之嫡女而得封号、不管是何名,皆有凶无吉。”

于氏虽然曾经听到过对方的推算,可是现在再听,依旧无法阻止她的脸色由红转青、再由青转白。跟上一次初听到这种结论时的恼怒生气不同,这一次,于氏的心中满是震惊和无力。在这五味杂陈的心绪中,于氏用颤抖的声音又问:

“那若是璇丫头真有大难,可有何……可怎生救她方好?你快说话呀!!”

林道士磕头不迭,几乎把自己的额头都碰青肿了。“回娘娘,二姑娘天生尊贵,是难得的富贵造化之命。因此命中虽无皇家之荣加身、不仅无灾更是后福无穷;只有彻彻底底让二姑娘不再以‘宗室之女’之身得到封赐,这样便能消灾解难,以后亦可无休矣!”

“要这般……”于氏整个人既恍惚又震惊,如今甚至整个身子都在发抖。她好不容易镇定下来,又问:“你可知自个说得是些什么?天下哪里有这道理?!”

“娘娘息怒、娘娘息怒!小道若非参透二姑娘之命格、更兼此事非同小可,亦不敢如此斗胆向娘娘进言。”

“我那丫头,若不能得那些敕封,就得跟平民百姓家之女那般出阁,方能过上好日子?你上回,可是这般说的不成?”

“正是如此,娘娘。二姑娘此命,清奇不同他人,正是失之东榆、收之桑榆。虽命中注定不得有郡主之名,却另有一番好造化,此乃命中注定,人力皆不可违之。”

王妃听着林道士的话,久久无法说出半个字来。以前她根本不会相信这些,可是现在随着女儿的急病已然病入膏肓,她就算再不肯相信、也只能接受现实。而且最重要的是,现在她相信只有接受这样的现实后,或许才能救女儿一命。相比起那些什么敕封和朝廷之命,在女儿的性命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在无可奈何之中,于氏看向林道士,说道:

“你起来再说。我且问你,若真个要如此行事,真能让璇丫头好起来不成?”

林道士连声应是,再次向王妃打包票表示:她的女儿只有这么做,才能得保平安。于氏想来想去,觉得不解,又问道:

“为何我那丫头不得得那郡主敕封,嫁了人后若得诰封又无妨,这又是哪儿的道理?论起来,都是朝廷的封号,又有何不同?”

“回娘娘,郡主之名是二姑娘为王爷嫡女所得,二姑娘之命一生不得与皇家有所牵连,不然必将大难临头,其时便迟矣;可是若嫁得贵婿后、再得诰封,那却是因其夫婿之能,非因二姑娘出身之故,因此便无碍。此两者之缘由,实不相同,还望娘娘明察。”

于氏听着,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可是一时仍然是呆呆的,就像是仍然无法接受这些。这时,林道士见王妃不说话,知道她心里已经是相信了自己的话,便又小心翼翼地说道:

“回娘娘,二姑娘若真得朝廷敕封、成了郡主,只怕便是大难将到……届时……非小道故作此语,实是实情如此:届时恐姑娘的性命亦保不得了!”

于氏一听,马上想到了现在正在病中的女儿。按照制度,去年已经满十五岁的璇真,可以得到朝廷的封号了,不过从德王府上呈奏章、到达朝廷、由皇帝批准、下转礼部和宗人府、然后再直接颁布圣旨,其中由于程序繁琐漫长,因此直到如今这道圣旨仍然没有正式下达。但是此前她与丈夫德王平日里偶然提起,已经知道皇帝准奏此事、是十拿九稳的了。没想到现在在敕封郡主的圣旨下达前,女儿就这样病倒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