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综合其他>汉朝旧事> 第267章 王莽篡政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7章 王莽篡政3(1 / 2)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王莽一步步靠近皇帝宝座,这个时候,恐怕没有一个人会相信,他会让孺子婴顺利登位。

现在王莽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改朝换代做着最后的准备。

早在多年前,王莽的心中就深藏着一个惊天动地的理想。

这个理想推着他一路前行,最终一步步走到大司马,首辅,安汉公,摄皇帝的位置。

改朝换代并非他当年的理想,但却是他实现个人理想的一个副产品,多年以前,他自己肯定没有想到会走到这一步,如今走到了,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成章,水到渠成。

他是个绝对儒家的人。

儒家的人都有一个治世之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人的终极目标。

他年轻的时候,审视这个国家,已是病入膏肓之色,皇帝昏庸,群小弄权,官吏□□,百姓困顿,如不施行革新,恐怕,所有的人都会完蛋。

因此,他不择手段地攫取权力,起起伏伏,看到了权力的恐怖,他学会了玩弄权术,拉拢强大的势力,打击顽抗的政敌,清除一切潜在的对手。

做完这一切,他便开始缓慢的施行自己的改革计划。

计划的背景是王莽认为现在礼崩乐坏,必须恢复西周之时的礼制,才能真正地政通人和。

所以,他的所有改革手段都是来源于书本,来源于礼制。

他在大权初掌之时,提出了改革官制及官名的想法。

因为不触及根本,所以这一项提议也很快得到了落实,如在中央官职中,更名大司农为羲和,后改为纳言,改大理为作士,太常为秩宗,大鸿胪为典乐,少府为共工,水衡都尉为予虞,光禄勋为司中,太仆为太御,卫尉为太卫,执金吾为奋武,中尉为军正。地方官职的名称也多有改动:太守改为大尹(或卒正、连率)、都尉改为太尉、县令(长)改为宰等等。

作士,秩宗,予虞,真不知改的是什么玩意儿!

王莽还增加了许多新的官职,如在中央新置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列于九卿;置大赘官执掌舆服御物,后又典兵,位上卿;设司恭、司从、司明、司聪、司睿等五大夫;在地方,州置牧副,部置监副,等等。王莽根据古籍,更改了秩禄之号,还按照传说的周制大封五等诸侯共796人,附庸1511人,其中有很多人并没有实际得到封地,每月只能领到几千钱。

改革官制也就是换个名,多增加些人而已,对老百姓生活影响不大。

但王莽连地名都改,就让老百姓摸不着北了,如他把原长安分为前辉光后承烈二郡,别说老百姓了,连当官的,读书人都搞不清楚,最后麻烦的还是王莽自己,在后来的诏书中不得不注明原来的地名。

居摄二年(公元7年),王莽下了道更猛的“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